毕业论文

中国梦的理论内涵及其实现

职场词典 zhichang.cidiancn.com

阅读: 301

  “中国梦”及其实现路径探究,就是本着逻辑和历史相符合的原则,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中国梦的理论内涵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摘要:“中国梦”以及“中国梦”的实现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非常重视的一个内容,“中国梦”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再升华,研究“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及实现路径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论文的研究有助于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有利于深刻理解“中国梦”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导向作用以及对未来世界发展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对人民群众凝聚精神力量,坚定共同理想意义重大。

  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梦”进行了艰苦求索。毛泽东同志领导党和人民,建立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的“中国梦”,并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邓小平同志带领党和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人民生活不断富足,大踏步的实现了改革富裕的“中国梦”;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党领导人民,在新形势下成功推进中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了和谐发展的“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中国梦”,植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土壤,继承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复兴梦”,立足“两个百年”具体目标,是近代以来民族复兴思想精华的高度升华和概括,是对民族复兴的高度自信,体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逻辑。

  “中国梦”及其实现路径探究,就是本着逻辑和历史相符合的原则,寻找“中国梦”概念以及“中国梦”的实现路径的历史唯物主义依据,使人民更能理解“中国梦”以及“中国梦”的实现路径的马克思主义本质属性。首先,实现“中国梦”要时刻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在理论上坚定历史唯物主义信仰,同时在实践中践行历史唯物主义;其次,要清楚实现“中国梦”的具体途径,即: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坚持改革开放,以中国精神为支撑,再经过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最终共圆“中国梦”.

  论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专着,特别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研究,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以“生产力的发展”为主线,明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动力。“中国梦”有自己的现实物质基础和历史发展前提,其现实物质基础就是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的物质成果,历史发展前提就是近代以来许多仁人志士不断探索并为之努力的民族复兴梦想。因此,“中国梦”具有深刻的理论属性、历史理性和现实理性,是可期待的、可实现的伟大梦想。

  关键词:“中国梦”;历史唯物主义;实现路径;社会基本矛盾规律

  1引言

  1.1研究意义

  “中国梦”以及“中国梦”的实现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全国各族人民非常重视的一个内容,研究“中国梦”及其实现路径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理论意义:本论文的研究有助于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

  第一,“中国梦”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中国梦”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和共同体思想。

  第二,“中国梦”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梦”使国家、民族、个人三方面的利益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认识逐步深化。

  现实意义:本论文的研究有利于深刻理解“中国梦”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的导向作用,以及“中国梦”对世界未来发展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第一,“中国梦”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发展方向。“中国梦”的提出体现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厚重的历史责任感与高度的使命感,体现了带领全体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使命追求。在“中国梦”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指路明灯。

  第二,“中国梦”为人民群众投身社会建设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中国梦”唤醒了强烈的个人责任意识,激活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人民群众投身社会建设的热情不断高涨。“中国梦”表达着人民群众的共同理想,“中国梦”以自身的亲和力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国家、对民族的思想认同和感情认同,这是中国人民共有的心灵归宿和共识,并将这种共识外化于社会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因此,从本质上看,“中国梦”最大限度造福于民的梦,必然会为人民群众投身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第三,“中国梦”是对“中国道路”的有力诠释。实现“中国梦”的首要问题就是道路选择的问题。如果道路选择错误,国家和民族的振兴与发展就会步履维艰。实现“中国梦”必须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四,“中国梦”对世界未来的发展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坚持在全球化的过程中独立自主,拓展互利互惠的发展空间,构建和谐新世界,坚持可持续发展,构建公平正义的国际体系,积极承担相应大国责任,履行相应大国义务,保护世界文明多样性,促进各国文明交流和共同繁荣。“中国梦”必将对世界未来的发展具有示范作用。

  第五,“中国梦”,有助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与时代结合的精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体现了科学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有机统一,对国家和民族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内研究现状

  当前国内外学术界围绕着“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唯物史观语境下的“中国梦”、“中国梦”的实现途径等方面做了相应的探讨。国内学者在“中国梦”方面的研究简单归纳为如下几点:

  关于“中国梦”的科学内涵:第一种观点是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定义出发,认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大多数学者持这种观点。例如,石仲泉教授认为,“中国梦”,强调的是“中国梦”对人类文明作出贡献,而不是简单地恢复到古代的鼎盛时期。辛鸣教授认为,实现“中国梦”,不仅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同时,也要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第二种观点是从国家和个体两个层面论述“中国梦”的科学内涵。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中国梦”是由国家梦和个人梦组成,并且国家梦和个人梦辩证统一:要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国家梦,也要在个体上把握个人梦。第三种观点是从“中国梦”是人民的梦这一角度阐释“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学者们认为,实现“中国梦”所依靠的主体是全体人民,因此“中国梦”是人民幸福的梦。冷溶认为,“中国梦”具有崇高的理想性和远大的目标性,但是更具有现实性。它存在于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中,在解决百姓关心的每一件事情的基础上,让人民生活的更加幸福。第四种观点是把“中国梦”与“美国梦”进行比较来阐释“中国梦”的科学内涵。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中国梦”具有鲜明的家国情怀和集体主义特征;“美国梦”则是以个人主义为原则,强调个人的奋斗。秦连斌认为,“美国梦”是个人的梦,而“中国梦”首要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梦想。

  笔者认为,“中国梦”是党领导人民走向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意识。

  关于唯物史观语境下的“中国梦”:一是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角度解读,罗志荣认为,“中国梦”属于社会意识,本质上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以及社会现实存在的反映。他指出,“中国梦”的实现以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内在规律为动力。实现“中国梦”的途径,就要坚定不移的进行改革,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促进生产力发展。二是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关系角度阐释,魏建国强调人民群众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把变革生产方式作为实现“中国梦”基础条件。三是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角度理解,汪俊玲说,人民群众的实践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物质条件,人民群众的实践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精神文化。汪勇认为群众路线是实现“中国梦”的客观要求以及现实途径,实现“中国梦”最根本的是走群众路线。

  笔者认为,“中国梦”必须树立群众史观,立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坚定地走群众路线,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真抓实干。

  关于“中国梦”的实现:一是在领导力量层面,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国梦”的坚强领导核心。只有坚持党在实现“中国梦”中的领导核心,才能使民族复兴沿着正确路线方针政策走向成功;才能最大限度凝聚全体人民的力量,投身于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实践。二是从“三个自信”层面,李捷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道路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实现“中国梦”的指导方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梦”实现的制度保障。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才能振奋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三是从实现“中国梦”的具体途径角度,辛鸣认为,“中国梦”的实现一定要走中国道路。中国道路是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做出的正确的选择。发挥中国道路的特色和优势,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实现“中国梦”需要强大的力量。特别是需要凝聚中国人民的力量,指向实现“中国梦”的目标。孙来斌认为,民族精神能够最大限度的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理想能够鼓舞中华民族奋勇向前、创造美好未来。四是从改革开放与“中国梦”的实现角度,李君如认为,实现“中国梦”,需要改革开放。实现“中国梦”与改革开放实质上是一致的,属于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改革开放越成功,就越接近实现“中国梦”.改革开放追求的目标就是实现“中国梦”.五是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层面,张朋智认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的实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过程中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重要的价值指引与精神支持,其实现的过程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践行的过程。二者要统一、协调、同步进行。

  笔者认为,“中国梦”的实现,还需要在此基础之上,加大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使知识分子在促进“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由此可见,国内学术界对于“中国梦”的讨论十分激烈,其中,如何正确理解“中国梦”的科学内涵以及如何实现“中国梦”成为了现阶段需要解决的重点。

  1.2.2国外研究现状

  2012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时正式提出“中国梦”,这不仅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探讨,还吸引了国际有识之士关注的目光。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副所长谢尔盖·卢贾宁在文章写到,习近平提出的“中国梦”是中国新世界观的集中体现,并向世人宣告民族复兴与人民幸福的伟大构想。他指出“中国梦”是美好的也是现实的,体现着中国人的理想和愿望,这必然决定着中国人民自觉地投身社会建设,创造美好的生活。《富强:中国通往21世纪的长征》的作者奥维尔·谢尔和约翰·德勒里在文章中指出,中国人民艰苦求索,展示了中华民族渴望争取民族独立和百折不挠的伟大意志。现在,人们可以更加有力的表达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愿望,习近平在宣告“中国梦”的时候也在鼓励这种决心。西班牙中国问题专家胡利奥·里奥斯撰文指出,中国现代化成果显着,中国希望通过现代化建设,结束19世纪鸦片战争以来的落后局面。中国还必须坚持走自己的道路,而且要敢于克服道路上的困难。埃及前驻华大使,国际事务与中国问题专家穆罕默德·贾拉尔指出,实现“中国梦”是为了让全体中国人民过上美好的生活,这就需要不断地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经济水平,建立健全社会医疗保障体系,提高教育质量以及教育覆盖范围。他强调,实现“中国梦”,需要全体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奋斗。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资深研究员亚历山大·罗曼诺夫强调,中国与俄罗斯在“和平与发展”为老百姓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这一话题上具有共同的梦。乌兹别克斯坦国际问题专家穆哈梅多夫认为,民族复兴有着极大的激励作用,智慧勇敢的中国人民会用自己辛劳实现伟大复兴的梦想。

  由此可见,国外学者对于“中国梦”的解读过于具体,有的仅仅侧重于“中国梦”科学内涵的某个方面,不能从整体上系统全面的把握“中国梦”,更没有形成关于“中国梦”的研究专着。还有些国外学者对“中国梦”存在着误读。因此,科学解释“中国梦”,宣传“中国梦”,对于世界各国全面准确理解“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1.3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主要研究内容

  本论文紧紧围绕“中国梦”的实现,从“中国梦”的概述入手,总结出科学内涵,中国共产党人的探索以及实现的途径,最后阐述其提出的重大意义。

  论文具体内容如下:

  (1)“中国梦”概述。一是解析“中国梦”提出的依据,从理论、现实及历史三个角度进行分析;二是阐述“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及其特征。

  (2)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梦”的探索过程。一是从纵向梳理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独立富强梦”、“改革富裕梦”、“和谐发展梦”;二是从横向解读十八大以后的“中国梦”,重点研究“中国梦”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方面的规划与设计。

  (3)实现“中国梦”的基本要求和途径。一是解释实现“中国梦”的基本要求,即从理论上坚定历史唯物主义信仰,在实践上践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二是实现“中国梦”

  的具体路径,就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坚持改革开放,以中国精神为支撑,脚踏实地,最终共圆“中国梦”.

  (4)实现“中国梦”的重大意义。一是从理论意义上讲,“中国梦”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中国梦”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二是从现实意义而言,“中国梦”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导向作用;对未来世界发展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中国梦”成为凝聚人心,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支持。

  1.3.2创新点

  (1)在角度上,本论文在深刻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前提下探寻“中国梦”的理论来源,使“中国梦”以及“中国梦”的实现途径建立在科学理论指导的基础之上。

  (2)在深度上,本文对中国共产党人追寻的“中国梦”作了客观历史的梳理,厘清了今日“中国梦”与历史“中国梦”的内在联系,清晰地看到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美好的社会理想、为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而付出的努力与牺牲,从而坚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必须要坚定共产党领导的信念。

  1.4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对于研究成果的正确性起着关键作用,本论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本论文是在研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的基础上进行,同时检索大量相关文献,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论述以及专家学者的观点进行梳理,并深刻理解,细致研究,最后科学的解释“中国梦”的马克思主义属性。

  (2)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法。既要吃透“中国梦”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又要结合实际,在实践过程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现“中国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2“中国梦”概述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的提出体现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以及当今时代广大人民群众美好愿望的深刻把握和真实回应。

  2.1“中国梦”提出的依据

  “中国梦”的提出,并非领导人的主观构思,而是有着深刻的理论依据、现实依据及历史依据。

  2.1.1“中国梦”的理论依据

  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是用“梦”的理念来阐释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这就导致一些人认为“中国梦”缺少理论依据。其实,“中国梦”始终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时刻都紧紧围绕着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唯物史观为合理解释“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支撑。

  历史唯物主义把“现实的人”作为历史发展的主体,人及其需求以及满足需求的物质劳动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的整个基础。它把人和人的需求以及满足人的需求的物质生产活动和交往看成是既成的事物,把“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作为历史发展的主体,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关系”作为历史前进和发展的规律与动力。

  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主要指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客观规律及其本质,更加侧重于社会发展理论,通过对古典德国唯心主义历史观进行唯物主义批判而得出,并把历史发展的向度指向客体,认为客观的物质生产活动始终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基础的,决定性的作用。任何一个社会中人们都无法选择、改变社会发展的客观历史基础。

  当《德意志意识形态》还未被世人所熟知时,马克思就明确的指出了传统哲学缺乏物质生产的基础性根基,据此而确立了广义的、一般意义上的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敏锐的觉察到,物质资料生产一直会存在于整个历史过程之中,但是建立在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之上的关于哲学的反思,却是历史在当代的结果,因此只有通过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才会将对古典哲学的批判引渡到对社会历史自身的批判。因此我们在理解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时一定要明确:历史唯物主义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历史唯物主义,也不是单一的对社会进行的批判,又不能片面的理解为认识社会的一种逻辑方法,而是一种辩证的逻辑形态。这就要求我们认识到,历史一方面有着自身的发展历程,另一方面又需要辩证的科学逻辑来加以认识和把握。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德国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前提,主张将历史的内容还原于历史。希望结束“思想的统治”,进而明确现实和现实的人的物质活动对于历史的真正意义。人类的历史就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历史,全部的历史之所以成为可能,是由于人的感性需要以及满足这种感性需要的持续的交往,历史最基本的感性事实以及物质条件就是“现实的人”.马克思批判了德国历史主义的前提,继承和发展了其方法论。马克思、恩格斯在历史主义线性认识历史的逻辑基础之上,指出:“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交替。”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在强调“从过去出发理解现在”的同时还强调“从现在出发理解过去”,一般情况下,根据事物本身的发展历程来探究事物发展的本质。但是,处在历史发展中的事物也依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到高的的逻辑来发展。由于事物发展的高级形态更能够体现事物本质,因此从事物高级形态出发更能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通过辩证的批判吸收德国古典历史观,科学的阐释了认识历史的方法和角度。认识一种新的观念,必须依照马克思的这种历史观。

  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的存在就有历史唯物主义性质,唯物史观认为,思想,观念和意识与人们的物质生产以及交往紧密联系在一起,历史源于人与人之间连续的“物质联系”.人们自己生产着自己的观念和意识,意识形态自身并不存在历史,必须以现实的人的生产和交往来理解人的意识。“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①”意识不能够脱离社会现实而独立存在,而是反映着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马克思主义主张政策纲领要立足于群众的现实需要和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反对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认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②”“中国梦”不是虚无飘渺的空洞的口号,它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深厚的历史土壤之中,饱含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和艰苦卓绝的奋斗史,从康梁维新变法,到孙中山实业救国,从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赢取民族独立到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战略实践,无一不深深地镌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的记忆中。国家独立,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它的具体内容,并且直观的表现为“建党10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建国10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因此,“中国梦”是现实的,可以期待的。

  “中国梦”以群众史观为基础,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社会主义更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实现“中国梦”,就是谋求人民的幸福,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马克思认为未来的社会将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①”这种未来社会是没有阶级对立的,以全人类利益为根本利益的社会。“中国梦”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解放人类”思想,继而推动人的不断全面发展,提升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中国梦”的“两个一百年”描绘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美好愿景,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环环相扣,紧密联结。毛泽东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②。”“中国梦”是在中国人民物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意识,必然会对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发生能动的反作用,推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前进,实现两个百年的宏伟目标。

  “中国梦”不仅仅是现阶段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同时也指向共产主义最高理想。“中国梦”是人民的梦,着重强调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符合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发展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就是要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梦”的引领下,更加坚定的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中国梦”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大潮,致力于构建美好的未来世界,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与世界密不可分的。“只有这样,单个人才能摆脱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同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才能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的生产(人们的创造)的能力。③”“中国梦”是和平与发展,合作与共赢的梦,“中国梦”将会与世界各国的梦息息相通,共同创造精彩。

  综上所述,“中国梦”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基础的,“中国梦”一刻也没有离开过马克思主义,并且“中国梦”的实现,广大人民群众赢得出彩人生,就依旧要把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理论准则,让“中国梦”散发出科学理论的光芒,指导人民群众继续创造辉煌的历史。

分享给亲友.

下一篇: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探究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大数据对影视创作的改变探讨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