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区域养老机制与健康管理模式研究

职场词典 zhichang.cidiancn.com

阅读: 195

  养老与健康管理是一个系统性、多元化的服务供给体系,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区域养老机制与健康管理模式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摘要:近年来,关于北京人口老龄化研究颇多,但基于养老模式与健康管理的综合研究并不多见。“老有所养”自古以来就是人们追求的理想,而“健康老龄化”却是当今社会的现实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民生建设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而养老与老年健康管理无疑将是政府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这个研究的现实意义。

  截至2011年底,海淀区60岁以上的户籍老年人约有38.6万人,占海淀全区户籍人口的17.1%.在老年人口中,80岁以上老年人6.5万,占老年人总数的16.9%.纯老年家庭人口18.9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49.2%.到“十二五”末,海淀区半自理和完全不能自理老年人预计达9.1万人,将占总体老年人口的19%,完全不能自理老年人达2.8万人左右,占总体老年人口的6%.据预测,海淀区老年人口将以每年2万人的速度增长。就目前养老机制与健康管理模式而言,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养老床位一床难求,老年医疗看病难看病贵早已为人诟病。

  养老与健康管理是一个系统性、多元化的服务供给体系。第一要投入主体多元化,建立长效机制,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为基础,以慈善和商业保险为补充,建立起城乡一体、公平享受、保障水平逐步提高的养老与医疗保障体系。第二要明确相关机构职责,建立绩效评价机制,借助PZB模型探知我们在养老与健康管理上与老年人的需求之间的差距,以更好地改进我们的服务。借助“4E”(经济economic、效率efficiency、效果effectiveness、公平equity)绩效评估理论的逻辑框架构建养老与健康管理服务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第三要创新模式,提高服务水平,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养老服务体系,完善老年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第四加强法制建设,弘扬养老与健康管理文化理念,为养老保障与健康管理提供法制环境。

  这种对于区域养老机制与健康管理模式的探索,对我国城市老年人养老与健康管理模式的进步,以及推动社区养老体系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养老模式;健康管理;综合研究

  第1章引言。

  1.1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5岁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人口总数的8.87%1.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老年人口数量每年也在加速递增。国际社会中将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7%及以上的国家或地区称为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我国不仅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老龄化速度也是惊人的快。在我国一亿多的老年人中,“空巢老人”有4150万人,到“十二五”末将超过5100万人,届时“空巢老人”将占老年人口的四分之一;而18年后每20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位“空巢老人”.而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早先发布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中更详细的指出,到2020年,中国将进入“快速老龄化阶段”,2050年为“加速老龄化阶段”.

  北京是个高度老龄化的城市。《北京市2012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底,全市户籍总人口1297.5万人,其中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262.9万人,占总人口的20.3%,这是本市户籍老人首次超过两成。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将成为未来一个时期北京市人口变动的基本特征之一。本市户籍人口老年人到2020年将达到380万人,占户籍人口比例将达到四分之一;到2030年将达到480万人,占比达到三成;到2040年将达到560万人,占比达到35%.《报告》还显示,户籍人口中纯老年人家庭人口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8.4%,约48.4万人,比上年增加3.4万人。纯老年人家庭是指家庭全部人口的年龄都在60岁及以上的家庭,包括夫妇都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家庭、与父母或其他老年亲属同住的老年人家庭、独居老年人家庭。

  海淀区民政局与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合作开展的海淀区“未来老年人口状况预测”结果显示:2011年至2015年海淀区老年人口每年以约2万人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15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占全区总人口的19.2%,达到46.5万,届时每5人中就有一位老人。在未来四十年,海淀区老年人的绝对数量基本维持上升态势。

  “银发浪潮”到来,凸显养老机构服务能力与养老需求之间的矛盾。政协委员田文华建议建立养老服务储蓄机制,拓宽老年人社会化管理工作渠道,提早应对未来20年井喷式老年化社会问题2.在对中国人口形势的总体判断方面,王丰认为,经济全球化的特征决定了低生育率的趋势在短时间内不会逆转,于是中国所面临的人口老化与家庭变化的挑战颇为艰巨3.这种老龄化背景下养老与健康管理的模式研究显得尤其重要。本文致力于海淀区老年人养老模式与健康管理进行研究,旨在更好地推进养老服务产业与健康老龄化,供政府主管部门作为决策考量。

  1.2文献综述。

  1.2.1国外养老模式与健康管理的文献综述。

  《世界人权公约》、《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等国家公约均明确规定了包括养老权在内的社会安全权。将养老问题纳入社区,对老年人采取了社区照顾的模式,英国始于20世纪90年代。1990年英国政府颁布《国家健康服务与社会照顾法令》,进一步强调老有所养。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也建议社会福利服务应该以社区为基础,向老年人提供各方面的服务。1991年《联合国老年人原则》也强调“老年人应该得到家庭和社区每个社会的文化价值体系而给予的照顾和保护。”

  就养老模式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家庭养老,即老年人居住在自己家,并由家庭成员提供赡养服务的养老模式。其优点环境亲和力强。但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老人大多不采用这种养老方式,这是因为这些国家具有较好的社会保障制度,法律也不规定子女对老人负有赡养的责任和义务,而且家庭成员的独立意识也比较强。公开资料显示,欧美国家的养老金体系主要包括三大支柱: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养老金。在一些发达国家,信托型私人养老金计划规模占个人养老金配置总量的60%4.但是,家庭养老在日本、新加坡等以东方文化为底蕴的国家仍占主体地位。

  二、“半社会化半家庭”的居家养老方式。一直都是国际社会组织和学术界极力推崇的养老模式。陈大亚6指出这是一种最符合老人意愿,最有利于保持和加强老年人的自助能力的最有效的养老保障体系。它区别于家庭养老的是其依托于社区,而不仅仅是家庭资源。

  “老年人应该尽可能长久地住在家里,并得到家庭和社区给予的照顾和保护”是《联合国老年人原则》所强调的。这种将家庭和社会化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居家养老模式,既能保证老年人继续留在熟悉的环境中,又能得到适当的生活和精神照顾。据调查数据显示,各国选择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占老年人总数的比例为,亚洲以日本最高为98.6%,新加坡、泰国分别为94%和72.2%;欧美各国比例接近,英国95%,瑞典96.2%,美国96.3%.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内容是基本生活照料,有的条件较好的成熟社区可提供休闲娱乐设施。这些服务主要由政府举办的社区服务中心、各种老年公寓和敬老院来提供。

  三、机构养老是老人集中在专门的养老机构,如老年公寓、敬老院、老年福利院等机构中养老的模式。其优点是可通过训练有素的员工为相当数量老年人提供专业化的照顾和医疗护理服务,生活设施便利且服务效能高,但造成了老人与子女间的情感隔阂,费用往往比较高,并不是每个老年人均可接受。西方发达国家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的比例约在10%左右,比例较高的是美国,大约为20%.

  分级管理是大多西方发达国家对入住养老机构老年人的管理方式,不同级别的老年人入住不同类型的养老机构,如养老院、护理院、临终关怀机构。

  除上述三种养老模式是西方发达国家主要采用的养老模式之外,还有其他一些模式:互助养老,就是在自愿的基础上结伴而居的互助式养老。也有的是老人与志愿者或大学生结伴而居,由后者提供照顾,如瑞典的“室友之家”;以房养老也称“倒按揭”,就是老人将自己的房子抵押、出租给有关机构,以获取养老金的养老模式。旅游养老、候鸟式养老、异地养老以及乡村田园养老相对前几种模式而言,显着不同的是“居无定所”了,却是老年人追求生活情趣的表现。

  1.2.2国内养老模式与健康管理的文献综述。

  “老有所养”是事关社会和谐与人性尊严的多维度民生问题,事关民生保障与社会的公平正义7.养老权作为一项社会基本权利,在实践与理论中都已经得到普遍认可。我国宪法第45条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20条规定老年人依法享有生活保障权、医疗保障权和受赡养扶助权。

  关于养老模式的研究,近年来我国社会各界依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出了很多不同的定义和内涵,以及多种服务提供方式,也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重点对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现状及发展做了深刻的分析。他们认为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中国家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养老模式已经颠覆殆尽,而新型养老模式的建立却面临很多困境。高龄空巢老人在大多数时间里单独居住生活,周围环境构成其精神生活的主要生活圈8.但是,城市中人情冷漠,在钢铁混凝土建筑的外壳下,精神生活的内容不断流失。“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是高龄空巢老人的现实生活写照。面对家庭照顾的功能趋于弱化和机构照顾的弊端逐步凸显,高龄空巢老人的社区照顾显得非常迫切9.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养儿防老”等家庭养老模式功能渐趋式微,年轻人口就业困难,成家立业养子已形拮据,更无法兼顾赡养双亲。据相关调查表明,由于生活压力过大、来自工作的压力以及经济条件等原因,90%以上的80年代左右出生的人均表示自己无法赡养父母10.目前全国居民银行存款50%以上是应对养老、医疗等的预防性储蓄11.年轻人独立意识增强、现代生活观念的转变、代际间的冲突造成的老少分居都使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逐步弱化12.机构养老在我国城镇是一种重要的养老模式,但巨大的老年人口数量与养老机构床位的严重不足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同时面临着费用较高、缺乏训练有素的专业护理人员以及迫使老年人脱离原有社区等问题13.而且,养老机构养老的老年人往往缺乏精神慰藉。传统的孝道观念限制着老年人和子女选择机构养老14.海淀区作为国家自主创新区核心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也存在城乡二元结构,目前主要是以居家养老及机构养老两种模式为主。

  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老年卫生服务的战略重点应是倡导行为卫生、大力加强健康教育、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提高老年人社会参与率、尽快建立和健全适合我国国情的老年人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制度,从而促进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15,16.北京市海淀区香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袁坚宾就海淀区养老模式与健康管理做过比较性研究17,他认为针对不同养老模式应采取不同的健康管理策略。综上所述,关于养老模式与健康管理的各种专项研究很多,但将其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却鲜见。老龄化问题在北京这样的特大型城市尤显突出,以此为模型进行养老模式与健康管理的综合研究确有其典型意义,其现实意义自然不言而喻了。

  1.3研究方法与思路。

  1.3.1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访谈、文献研究以及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将个案研究与比较研究、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主要借助统计学工具对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模式进行比较研究,也对典型个案进行深入分析,以全面把握养老模式与健康管理的现状,提出具有科学性和解释力的解决途径;既要着眼于世界各国及国内各地的养老模式与老年健康管理的横向研究,也要从历史的角度对其进行纵向剖析。

  1.3.2研究思路。

  本文的研究思路为:首先检索国内外有关老年人养老模式与健康管理的文献综述与相关政策,进而确定研究范围、目标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展开对北京市海淀区养老模式与健康管理的调查分析,掌握情况,发掘问题,比较研究,最后提出适合海淀区老龄化现状的养老模式与健康管理的策略。

  本文深入研究了北京市海淀区老年人养老模式与健康管理的现状及问题,有由点及面的典型效应。本研究应用社会学、管理学、卫生经济学以及医学等专业理论,对养老模式与健康管理进行综合研究,提出了实现健康老龄化可靠途径。

  1.4创新之处。

  本文深入研究了北京市海淀区老年人养老模式与健康管理的现状及问题,有由点及面的典型效应。

  本研究应用社会学、管理学、卫生经济学以及医学等专业理论,对养老模式与健康管理进行综合研究,提出了实现健康老龄化可靠途径。

  第2章老龄化对社会的影响。

  2.1社会保障难堪重负。

  2.1.1老龄化带来的经济压力。

  莫龙18应用定量评估人口与经济发展协调性的ACEI指数法进行综合研究,他认为自上世纪80年代直至本世纪中叶,中国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中国人口老龄化是典型的“未富先老”型。目前中国人口老龄化经济压力突出较大,但2010-2025年中国有可能出现15年左右的人口老龄化经济压力相对较低的时期。随着经济增长放缓,未来中国将面临巨大的人口老龄化经济压力。其预测压力高峰将出现在2040年前后,这时压力可能达到2010年的4倍,压力之大世所罕见,必将显着削弱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崛起的后劲。

  老龄化给养老基金带来的压力。我国的养老保险存在保险基金来源得不到保障、管理不力等问题19.一位城商行国际金融理财师称“在这样的养老保险制度下,令人担忧的是养老金出现短缺,这也迫使部分人不得不寻求基本养老保险以外的多种补充养老资金投资。”养老金的缺口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化解国家资产负债中长期风险》中预测,到2013年,中国养老金的缺口将达到18.3万亿元。该报告认为,在人口老龄化冲击下,我国养老金的统筹账户将给财政造成巨大负担20.

  2.1.2老龄化带来的医疗保障压力。

  人口老龄化意味着需要更多资源的支持,需要更多资源去解决老年人的医疗保障问题。这种需求对于刚刚建立的全民医保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一是医疗保险基金平衡压力加大。有人统计过,老年期医疗费用约占人一生医疗费用的70%-80%,一个老人花费的医疗费用平均是一般人的三至五倍。

  占全国参保职工25%的退休人员消耗了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总支出的60%.据报道(2000年)上海市医疗保险支出费用中27.16%用于主要发生于老年人的脑血管病、慢支感染、冠心病、肺部肿瘤和胆道疾病,退休人员占86.14%,其中80.13%的病人年龄在60岁及以上,60-79岁的占65%,80岁以上为31.14%21.根据国内外研究,65岁以上人群的医疗费是65岁以下人群的3-4倍左右,澳大利亚为3.78倍,台湾为3.89倍。1999年上海市离退休人员的人均医疗费用支出是在职职工的8.1倍(退休人员中有60岁以下人员,故此数据供参考),同年支付家庭病床收治的病人中,96%的病人年龄在60岁以上,平均年龄达75岁22.人口老龄化给医疗保险基金收支平衡带来巨大压力。

  二是医疗保障制度压力加大。“未富先老”的一个现实表现就是与老龄化对应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医疗救助制度以及商业保险制度尚不完善,公共卫生体系、老年健康管理与生活照顾、老年护理等相应体系尚不健全。首先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特别是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没有建立,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三项制度在筹资水平、保障水平、覆盖面等方面差别很大,负担重、不能异地结算依然困扰着老年人群。其次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尚不成熟,商业保险发展滞后,不能有效化解高额医疗费用和满足多层次需求。另外公共卫生体系不适应老龄化需求。尽管2011版的国家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增加了老年人健康管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以及健康教育等内容,但各地经费配置很不均衡,服务能力和水平有很大差异。这方面北京海淀的经费补助比较到位,实施也较好。

  三是老人个人和家庭经济压力加大。老年慢病、护理、急诊与临终抢救费用是老人医疗消费的主要构成。由于存在药品和诊疗项目中的部分自付以及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不同的报销比例,老年人医疗费用自付率往往较高。在补充医疗保险并没有普遍建立情况下,这给老人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尤其在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困难家庭尤为明显,因病返贫、放弃医疗救治的情况时有发生。

  四是医疗保险筹资压力。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都实行自愿参保政策,由于参保对象认识不到位、家庭财力差别以及乡镇村补贴不到位,往往做不到全覆盖。加之退休之后不再缴费政策,都给医疗保险筹资带来很大压力。

  五是老年人护理需求的压力。王生锋等23“中小城市老年护理需求与自护能力研究”结果显示,老年人护理需求得分13-73分,平均(49.80±10.29)分,占其总分的62.25%,说明老年人的护理需求较高。且与年龄、社区健康教育、经济主要来源、教育程度、有无保险有关(P<0.05)。随着年龄的增加,机体各器官功能逐渐下降,其健康状况也会随之下降,年龄越大护理需求就越多。

  2.2社会管理之隐患。

  2.2.1老年人生活照料需求与社会供给不足。

  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需求,是一种长期性的需求,首先当老人面临失能、空巢、疾病、丧偶时更显迫切。由于家庭结构的小型化、空巢老人家庭和两代一户老人家庭增多、家庭养老照料成本的上涨等原因,使传统的家庭照料方式受到严重挑战。那些需要特殊护理的高龄老人和生活难以自理的老人在一般养老机构却得不到相应服务,或者服务水平低,或者收费过高老人难以承受。其次,我国虽有老年人权益保障相关法律规章,但以老年服务为主题的制度性安排也是个亟待补上的“短板”,这种忽略造成了老人很多窘境。有报道称湖南常德一名81岁的老人从自家二楼阳台跳下,虽然没有生命危险,但老人对此行为的解释却令人痛惜,老人说“跳楼是因为一个人过得很辛苦,没意思”.据悉老人的老伴去世多年,有两个儿子却都常年在外,唯一照顾他的孙子却也在不久前外出打工,这样老人只能独守空房,缺少必要的照顾与关爱,时间一长,老人心情抑郁,最后选择跳楼的方式老宣泄心中的痛苦24.由于法律保障不到位,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事件还时有发生,如子女拒绝赡养老人,老年人没有生活来源、生活居所等,老人对此类事情的解决束手无策。李立明等25对北京市海淀区1987-1994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全部死亡报告资料进行了分析,发现期间老年人意外损伤与中毒前五位的原因中意外跌落居首位,且意外跌落、交通事故与自杀死亡呈上升趋势,且随着城市交通的不断发展和老年人口增加和由此产生的抚养、不良生活事件刺激等,上述致死原因还会继续增加。海淀区老年人损伤与中毒死亡原因的分析结果与国内外有关报道基本一致26,27.这些都凸显老年人生活照料的社会供给不足,只有社会化服务方式才是解决老年人生活照料问题的根本出路。

  2.2.2健康老龄化的要求与健康管理观念滞后。

  据老年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目前我国有70%的老年人患有各种老年病,其中15%患有严重疾病,生活难以自理,高龄空巢老人中所占的比例更高。据一项调查数据显示28,585例空巢老人的慢性病总患病率为81.71%,患两种以上疾病者达56.41%,占前几位的分别是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关节炎、慢性支气管炎、白内障等。这些疾病一旦形成,往往很难治愈,治病和康复具有持久性,且常伴有不可逆转的并发症,需要终身治疗及护理29.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吴玉韶认为30,中国作为世界上“失能老人”人口最多的国家,面临的照护服务压力超过世界上任何国家。我国首次“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显示,2010年末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约有3300万,到2015年预计将达4000万人,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口将超过1200万人,这是个沉重的数字。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90年提出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世界卫生组织1946年章程中定义健康是躯体、心理与社会适应都应健全。从广义上理解健康老龄化,应包括老年人个体健康、老年群体的整体健康和人文环境健康三个主要方面。

  就老年人个体而言,其健康除体现躯体健康之外,还应强调心理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完美状态。老年人群的群体健康是指群体长寿,且群体达到身体、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完美状态。人文环境健康是指整个社会形成尊敬老人、爱护老人、满足老年人群参与社会的基本条件。近十余年来,“健康老龄化”的理论和实践在发达国家受到普遍的重视。“健康老龄化”的观念并非只简单涉及到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同时也是解决老龄化问题的新思路。简而言之,首先通过健康促进策略,提高整个老年群体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水平,减少医疗支出,延长健康寿命;其次是提高老年人的社会适应能力,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会,延长老年人的有效劳动寿命,促进老年人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老龄化对社会的不利影响转化为积极因素。同时要重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张广利等31认为,高龄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集中体现在日常生活质量、健康生活质量和情感生活质量等维度上。但是,当前我国社会与健康老龄化相应的健康管理观念却明显滞后,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重生活饮食轻医疗保健、重生物学照顾忽略心理关怀、重家庭赡养轻伦理照顾。

  2.2.3需求均等化与城乡二元格局。

  老年人养老与健康管理需求的均等化与中国广袤的城乡历史性的二元分布有极大差距。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2013年5月发布的这份名为《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全国基线报告》显示,我国拥有世界最大老年人群体,城乡二元分化明显。中国老龄人口在进入老年后仍然参与劳动的“就业比例”存在显着的城乡以及性别的显着差异32.报告显示,在城镇户籍人口中,就业率在55岁至59岁人群中下降到约40%,在60至64岁人群中下降到20%;与此形成鲜明对比,农村户籍的大部分老人在65至69岁时仍在工作,超过两成的农村老人80岁时仍在劳作。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赵耀辉说:“就业比例随着年龄变老下降并不是奇怪现象,但最大降幅发生在城乡老人中的不同年龄段值得关注:城镇户籍女性和男性分别在50多岁和60岁出头逐渐脱离工作进入养老状态,与西欧福利国家的老人相似;农村户籍人口却到65岁以后才开始。”就业率的性别差异在城镇人口中更显着,从50岁开始,城镇女性大批离开就业岗位,就业比例随着年龄增长陡然下降;而农村户籍老人中,劳动参与率的性别差异远远低于城市,但农村老人在各个年龄段仍坚持工作的比例都高于城市老人。

  在农村人均消费随年龄增长而递减的背景下,22.9%的老人消费水平位于贫困线之下。在老人中,农村人口的消费贫困率远高于城镇人口,女性也高于男性。

  国内养老保险存在不同程度的“鸿沟”33.据人社部表示,职保与新农保或城居保制度间的缴费水平差异很大,一般达到十倍甚至几十倍。因此,短期内试图通过一纸政策就完全实现城乡养老保险、职业行业养老保险完全“自由流通”、“三保合一”,难度超乎想象,实际上也难以行得通。

  北京市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台盟北京市委员会、北京市老龄协会在《关于北京市人口老龄化现状及老年人对养老设施和活动设施需求情况的调研报告》34中指出,养老设施分布不合理,城乡利用率差别大制约了养老服务的均等化。占北京市老年人口69%的城近郊区老年人拥有养老设施床位仅为35%,占全市老年人口31%的农村老年人拥有床位为65%.城近郊区养老床位数量少且条件差,而农村敬老院受交通、环境、设施条件的限制,城近郊区老年人不愿意入住,致使空床率高,利用率低。这种就业年龄与财富的城乡差距、养老服务设施与养老服务的获取的城乡差别以及城乡医疗资源的严重分布不均,严重制约了中国养老与健康管理的均等化。

  2.2.4老年人自身发展愿望与现代社会环境。

  老年人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之中许多人是经济建设的能手、学者、专家、教授和各种专门管理人才,他们是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继承者和传播者。他们长期积累起来的丰富的工作经验,往往为青年人所不及,这是他们的一种特殊优势。就老年人而言,他们有主动积极融入社会,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愿望。但中国城市近年来离退休职工人数迅速增长,很多老年人找不到发展自身的机会,而农村却出现了留守老人充当壮劳力的两极现象。政府应当注意发挥老年人的作用,积极鼓励,并创造条件为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提供条件,同时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注重创造就业机会,把青年农民留在农村,从而改善农村老年人生活状态。

分享给亲友.

下一篇:建设单位项目施工技术管理分析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计划生育政策产生的社会经济效应研究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