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计划生育政策产生的社会经济效应研究

职场词典 zhichang.cidiancn.com

阅读: 166

  计划生育政策给我国社会和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在不断的显露出来,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计划生育政策产生的社会经济效应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查看。

  摘要:2013年,卫生部和国家人口计生委合并,成立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上世纪八十年代计划生育政策出台,为了更好的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人口计生委应运而生,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人口计生委始终是社会舆论和群众关注的目标。人口计生委从诞生到最终合并的过程也正是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所经历的路程。而这一阶段人口计生委的调整,预示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方向的转变。一直以来,计划生育政策就是中国最受关注、讨论度最高的社会政策,不可否认的是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当时的社会、经济、人口形势下的必然选择,而且它很好的遏制了人口急速增长的态势,降低了人口增长率,缓解了人口数量过多、增长速度过快带来的问题。但是计划生育政策自实施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人们的生育观念都在发生变化,计划生育政策出台时要解决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之间的矛盾已经不复存在,计划生育政策需要与时俱进并做出调整。虽然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计划生育政策一直在做相应的调整,但是这些细微的调整似乎跟不上社会发展的快速步伐。与此同时,计划生育政策给我国社会和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在不断的显露出来,如导致严重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人口老龄化、提前结束“人口红利期”、人口素质相对逆淘汰、产生一定数量的失独家庭等,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发展的突出问题。基于以上问题的产生,学术界对于是否应该取消独生子女计划生育政策有了不同的看法,一部分专家学者认为我国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口基数大的这一事实并未改变,所以应该继续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不变。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现阶段有计划生育政策实施所带来的问题已经日益显着,应该及时大幅度的调整计划生育政策,以避免这些问题的进一步恶化,现在首先要做的就是全面放开二胎。对此,笔者认为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确实应当做出适时的调整。现阶段,随着国家卫生计生委的组建,计划生育政策大的调整势在必行。

  本文结合国内外学者对于计划生育政策问题的研究成果,将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按照三个历史阶段分别详细描述各阶段的产生原因及影响,阐述当前计划生育政策产生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并试图分析现行计划生育政策所面临的社会问题、状况与原因,文章最后通过分析结合中国国情提出我国现行生育政策调整或改革的几点对策建议。

  关键词:计划生育政策;效应;单独二孩

  第1章导言。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现在的人口数量、人口组成结构和人口素质存在很大程度的问题,这是毋庸置疑的,也是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所以说,人口问题是建设中国和谐社会的一个重大挑战。

  1.1.1研究背景。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我国正式推行“晚稀少”的生育政策,随后,计划生育政策逐步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从公开信发表到现在经过了三十多年,我国经济有了飞速的增长,人口问题也在很大程得到了缓解。正是这一基本国策,从建国初期到七十年代初期的人口爆炸式的增长得以控制,缓解了人口对于资源环境的压力,提高了人口总体素质,一方面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民生条件的改善起到了正面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世界的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创造了中国奇迹,在中国经济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并行的三十多年来,中国的人口形势、人口结构、人口组成产生了重大的变化。概括的说,我国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发生了历史性转表,其中包括由高出生到低出生、高死亡到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增长。计划生育政策已经不能适应变化的中国人口形势,所以逐步显示出一定的负面效应,如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独生子女家庭生活风险加重、出生婴儿性别比失衡、新增劳动力人口锐减、中国传统文化的沦陷、人口素质逆淘汰、生肓权不平等问题,给我国的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的光明前景带来了一丝黑暗。现阶段公开信中提出的初始目标已经实现,而更多暴露出来的是这一政策的负面效应,是这一政策与当今社会的各种冲突,这样一来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就应该适时的进行调整。本文结合国内外学者对于计划生育政策问题的研究成果,将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按照三个历史阶段分别详细描述各阶段的产生原因及影响,阐述当前计划生育政策产生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并试图分析现行计划生育政策所面临的问题与原因,最后提出我国现行生育政策调整的几点建议。

  1.1.2研究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初期,多年的抗战和内战的经历,我国的人口数量出现了很大程度的下滑,百废待兴,随着社会秩序的稳定,国家对生育行为的鼓励,我国的人口出现了一个高速无序增长的阶段,但是人口过多对我国有限的资源和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人民的生活水平难以提高。新中国成立二十多年后,我国人口快速增长,为了遏制这一趋势,我国颁布并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并在一定的时期有效的遏制了中国人口快速无序的增长趋势。

  计划生育政策给我国社会和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在不断的显露出来,如导致严重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人口老龄化、提前结束“人口红利期”、人口素质相对逆淘、产生一定数量的失独家庭等,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发展的突出问题。基于以上问题的产生,学术界对于是否应该取消独生子女计划生育政策有了不同的看法,一部分专家学者认为我国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口基数大的这一事实并未改变,所以应该继续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不变。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现阶段有计划生育政策实施所带来的问题已经日益显着,应该及时大幅度的调整计划生育政策,以避免这些问题的进一步恶化,现在首先要做的就是全面放开二胎。因此,全面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我国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效应和未来政策调整方向等方面的研究就有了深远的意义。

  1.2国内外研究情况。

  1.2.1国外人口理论综述。

  与中国的人口学研究不同,人口问题在西方国家有着长远的研究历史,而且已经形成了系统的研究理论体系。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别:

  1.人口转变论。人口转变理论在西方人口学说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一理论认为人口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人口转变理论的创始人是法国学者A.

  兰德,二十世纪初期,他在着作《人口革命》中提出,经济因素尤其是生产力因素,是影响人口发展的主要因素。美国人口学家诺特斯坦将其发展为一套人口理论,主要包括:死亡率长期稳定地下降是人口转变的动因;人口高速增长阶段是由于生育率上升和死亡率下降所致;生育率的最终下降是由于原促成高生育率的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变。

  2.人口增长控制论。人口增长控制论又称为零增长理论,创始人为英国学家马尔萨斯。

  他在《人口论》一书中提出“两个公理”和“两个级数”的人口学原理。“两个公理”是马尔萨斯的全部人口思想的理论基础,.从“两个公理”出发,马尔萨斯提出了人口增长和生活资料增长的两个级数的假设,即“两个级数”的人口学原理。这两个原理共同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引起人口数量的增减。最后,因为战争、贫困、饥饿、罪恶压抑着人口的增长,使两者之间达到平衡。人口控制论对现代社会的人口理论有着巨大的影响。

  1.2.2国内人口理论综述。

  我国对人口方面问题的系统研究虽然比西方国家晚,但是对于人口问题的论述从战国时期开始就有记载。“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战国时期韩非就有关于人口和国家之间关系的论述。而在十九世纪,清朝学者洪亮吉、汪士铎就根据当时的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情况,探讨过人口增长对社会的影响。上世纪初期,西方的相关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受到西方的人口学思想影响的学者开始积极的研究中国人口的问题,并且提倡节育。但是这些研究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并没有受到重视,也为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所以当时的研究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社会、经济的到了快速的恢复,国家开始重视科学技术发展,科学技术研究蓬勃发展,也有了可以系统研究中国人口问题的土壤,中国人口问题的研究迅速发展,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类:

  1.马寅初的《新人口论》。我国着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在1955年写出了《新人口论》一书,《新人口论》在我国的人口问题的研究中有奠基的作用。他从人口经济学角度对我国人口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大胆提出“我国人口增殖太快”的命题。从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出发,马寅初系统地论证了人口和经济发展间的辨证关系,根据我国的当时的客观情况,提出了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办法,包括: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积极发展生产,并以此为依据指出国家应干涉生育、控制人口。但是由于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各种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中,产生了对当时的国家主要领导人毛泽东的盲目崇拜而当时毛主席对这个人口问题的观点是人口多不是问题,只要努力抓生产就行,“人多力量大”.由于马寅初的人口问题的观点与毛主席的观点完全相悖,马寅初的人口观点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相反的还因此遭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新中国的人口问题研究也就相应的停滞了。

  2.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和毛泽东、邓小平人口思想。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是我国建国初期的人口理论基础,毛泽东、邓小平的人口思想都是在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运用唯物论的理论,结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对关系,综合分析人口问题和人口发展过程,从而系统的研究人口的发展规律。只有在人口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水平、规模现适应,才能使社会和经济得到全面的发展。

  3.关于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成为发展的重点,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也影响了人口问题的研究。人口研究学者从可持续发展成为出发点,探讨中国的人口问题,并认为人口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是当今中国人口政策调整的目标。

  1.3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3.1研究内容。

  本文首先简要的阐述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产生的背景、目的以及研究的意义和内容,介绍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历史演化过程,厘清计划生育政策的历史,在这一基础上分析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主要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对新增劳动人口的影响、对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影响、对加快老龄化进程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对家庭生活的影响,计划生育政策可以说是影响了中国的方方面面。最后分析现行计划生育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包括政策的针对性造成生育权的不平等、基层干群关系紧张、目标管理责任制不顺,基层执行合力不足、利益导向政策存在弊端、流动人口执法难度大、计生管理滞后、政策创新形同虚置,执法模式陈旧古板的问题,分析现阶段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思路,最后给出调整计划生育政策的几点建议。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六个部分:

  第一章是引言,主要是对我国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产生的背景、目的以及研究的意义和内容做出简要的阐述,并分析了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情况。

  第二章则是介绍计划生育政策的定义内涵及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历史变迁。将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演变过程分成三个历史阶段,并详细描述和分析各阶段的产生原因及影响。

  第三章主要论述人口和生育政策对经济和社会的效应,有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

  第四章则是主要论述了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面临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

  第五章分析我国放开“单独二孩”政策所带来的影响,包括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最后给出调整计划生育政策的几点建议。

  1.3.2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了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访问研究法等多种方法对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进行研究分析。文献研究法就是查阅大量计划生育工作年鉴、条例、计划生育文件、计划生育以往的相关研究材料,对以上材料进行深层次的阅读分析,得出新的结论。比较研究法就是通过对不同历史阶段的计划生育政策产生的背景、条件、特征及相关影响进行比较研究,最终得出符合实际客观结论的方法。访问研究法是通过与被访问者面对面交谈等方式,从被访问者的立场了解社会问题实际情况,并根据被访问者的答复最终整理成客观的、不带偏见的事实材料的方法。访问研究法非常的灵活多样,笔者与合并后的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工作人员、基层计划生育工作人员、独生子女家庭、违反计划生育家庭沟通来提取计划生育政策的相关资料。

  1.4创新点及不足。

  本文将我国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的演变过程分成几个阶段,并对每个阶段进行总结分析。

  与基层计划生育相关工作人员、计划外生育家庭和独生子女家庭交流以获取我国人口计划生育政策影响的一手资料。

  计划生育政策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实施,但是对计划生育方面的研究存在着不够系统的问题。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及产生的一系列影响同中国不同阶段的国情和发展有很大程度上的关系,计划生育政策影响的分析是一个相对复杂的分析过程。

  在搜集资料方面,收集资料不足,由于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特有的政策,国外相关研究很少且较为零散,而国内的研究不太系统,在体系架构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由于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专业结构和基层工作环境所限,在思考的理论深度上,对计划生育方面的问题还缺乏综合把握、也需要有一个不断深入认识的过程。

  第2章计划生育政策的内涵及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历史变迁。

  2.1计划生育政策的定义和内涵。

  上世纪下半叶由于世界形势的相对稳定,世界人口产生爆炸式增长,世界性的人口增长对有限的资源环境、生态平衡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世界人口过多已经成为了全世界不能忽视的问题。各国政府对本国人口发展的干预已经是国际社会的共识,受到国际社会的肯定。由此可见,基于我国当时的经济发展和人口的特殊形势,我国自己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人口计划生育政策是非常适当的。人口政策(populationpolicy)“是实施政策的行为主体对人口发展所持的态度,或者说是实施政策的行为主体为影响和制约人口运转过程所制定的法规、条例和措施的总和。”[1]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国的人口经历了从建国时期开始的爆炸式的增长,首要的目标就是控制人口数量,主要的手段就是对群众的生育行为进行人为调控,这个时期计划出台的计划生育政策这是国际国内形势综合作用的产物。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是我国现行人口政策的核心内容。

  广义的计划生育政策是指政府根据国际国内环境、时代、社会经济、人口数量、人口结构的相应变化,有目标、有计划的对人口数量、结构进行控制和调节的公共政策。本来一个国家的人口增长速度、人口组成结构是没有规律可言的,是无序的,所谓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对人口数量、结构进行控制和调节就是针对这一无序的状态,通过国家统治工具、政府力量以法律、政策法规的形式进行介入,宏观调控人口的数量和人口的素质,使国家的人口数量、组成结构和质量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相适应,从而达到人口增长和社会发展相平衡的局面。用另一种说法就是我国各个时期的人口政策,人口政策要根据不同时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情况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而且不同的地区、民族也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政策和措施。与此同时,广义的计划生育政策不仅包括政府的法律、政策法规,还包括广大家庭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因此,此概念主要适用从新中国成立到七十年代初期我国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出台前的阶段,表现出了我国计划生育政策产生和实施的核心依据及其原初形态。

  狭义的计划生育政策是指,我国经历了人口告诉增长的阶段之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我国有计划、有目的控制人口的公共政策,即独生子女政策。该政策的主要内容是:

  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这一概念主要是指我国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实行的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即独生子女政策。

  总体而言,计划生育政策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计划生育政策是政府行为,包括各种法律法规和计划生育条例,还包括各种政府为达到这一政策的实施目的而采取的各种控制生育或激励典型的行政手段。

  第二是通过控制家庭生育计划指标和影响公民的生育行为的手段调整社会的人口发展数量、人口组成结构是计划生育政策的目的。

  第三,促进人口发展和社会其他要素之间的平衡稳定、协调发展,最终实现整个社会和谐发展,是计划生育政策作为社会政策的一部分的最终目标。

  第四,作为一个社会政策,与其相似的,计划生育政策也会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和人口数量、组成结构的变化适当的进行调整,也会经历不断修正、最终被替代的过程。

  2.2我国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历史变迁。

  根据各时期外部环境和政策行为的不同,可以将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2.2.1人口自然增长阶段(1949年-1973年)。

  从建国初期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我国采取的是放任生育的政策,就形成了人口数量呈自然增长的阶段。这一政策的形成有其特殊的历史原因,并且对我国日后的人口严峻形势的形成起着直接的作用。

  这一时期的人口政策主要是由当时中国的特殊历史阶段形成的。战争结束后,新中国成立,社会出现了相对稳定的局势,我国的农业和经济生产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恢复。但是全国刚解放到五十年代末,人民内部还隐藏着一定数量的反革命分子和地主阶级,他们不希望中国建立新的民主专政政权,他们的存在对人民民主专政政权造成了威胁。所以,新中国成立后的首要任务是清扫隐藏在人民内部的反革命分子和地主阶级,各种政治运动接踵而至,这一时期党和政府的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巩固新生政权上,无暇顾及人口问题。其次,经历了多年的抗战和内战,中国社会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多年的战争使得人口数量很大程度上的减少,并不存在人口基数大这一问题。新中国刚成立,人民翻身做了主人,生产的积极性很高,社会经济条件有了质的改善,这个时期不存在人口基数大和经济发展水平低之间的矛盾。再次,当时的主要领导人毛泽东对中国的人口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认为当时的中国人口不存在问题,人多力量大。而建国初期左倾思想严重,新中国的开国领袖毛泽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有极高的威信,导致群众对其产生盲目崇拜,对他的任何观点也都盲目崇拜。当时中国外交采取一边倒的政策,苏联地大人稀的国情使得苏联实行的是鼓励人口增长的生育政策,新中国在国家建设和政策的很多方面都是直接借鉴苏联的经验,所以也就照搬了苏联的人口政策,但这一政策不是特别的符合中国当时的国情。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国着名的人口学家马寅初曾提出过中国的人口问题,但是由于与当时毛主席提出的“人多力量大”的观点相悖,马寅初的人口观点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相反的还因此遭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新中国的人口问题研究也就相应的停滞了。由于以上的种种偶然与必然,在1949年到1973年,中国政府对中国的人口数量和素质没有进行任何程度的主动控制,这一阶段,中国的人口一直呈现很到的增长速度,直接导致了日后产生人口数量多、人口基数大这一多年难以解决的问题,人民的生活水平难以得到很大的提高,对我国有限的资源和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2.2.2宽松的“晚、稀、少”政策阶段(1973年-1980年)。

  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人口自然增长的阶段,我国的人口数量急剧增长,人口素质并没有相应的提高,而且经济建设由于种种原因处于停滞状态。这时中国的人口问题开始出现,并引起政府的高度关注。

  1973国务院批准成立计划生育领导小组提出了“晚、稀、少”的生育政策。“晚”是指男25周岁以后,女23周岁以后结婚,女24周岁以后生育;“稀”是指生育间隔三年以上,“少”是指一对夫妇生育不能超过两个孩子。[2]

  1978年,计划生育政策第一次被纳入法制。同年的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的新主张。至此,在70年代我国形成了以“晚、稀、少”为核心的计划生育政策。

  这一政策非常符合当时的特殊国情,“晚、稀、少”的生育政策使我国的人口控制政策有了具体的规划,灵活的满足了不同生育需求的夫妇自愿的进行选择,有效地遏制了人口数量的膨胀式增长,为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奠定了基础。

  2.2.3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阶段(1980年至今)。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正值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步入正轨。在这一时期,中国的人口数量多、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低等相关的人口问题已经开始影响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政府开始认识到了人口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且开始着手实施新的人口生育政策。

  在上述前提下,1980年中共中央发表了《公开信》,提出了控制我国人口增长的迫切性,阐明了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公开信》的发表标志着我国的生育政策收紧,独生子女人口生育政策的正式出台及全面实施。

  由于当时的社会条件的限制和中国人口素质偏低这一情况,当时群众的生育观念还是老的思想,并没有根据政策的实施而发生根本上的转变,使得政策的实施与群众的意愿相抵触,限制了群众的选择自由,而且由于在基层执行过程中采取了很多强制手段,致使产生了很大的负面效应。干群关系僵化,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为了使计划生育工作能够顺利开展下去,1984年党中央颁发了《关于计划生育情况的汇报》的七号文件,修正和完善独生子女政策,主要内容有:适当的把农村群众生育二胎的控制放宽(开小口);严禁生育计划外的二胎和多胎的生育行为(堵大口);严禁徇私舞弊,对在生育问题上搞不正之风的干部要坚决予以处分(煞歪口)。[3]

  该政策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没有一刀切的严格标准,虽然在一定的程度上使生育率有小幅度的回升,但是却缓和了干群矛盾,平稳了计划生育工作。

  进入90年代,国家继续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执行方式转变为以行政干预控制、服务和利益导向机制相结合的模式。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计划生育法》,[4]将原有的政策性规定法律化。原有的政策性法规上升为法律,标志着我国计划生育开始有法可依。

  各阶段不同的人口政策是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的人口形势的前提下制定的,较为符合各阶段的中国特色国情,也为日后的人口政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3章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社会效应分析。

  3.1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3.1.1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对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影响。

  从新中国成立到80年代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前,我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5]一直处于正常的范围之内。但是进入80年代,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我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就开始发生变化,逐渐偏离正常范围,且偏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出生人口性别比的正常范围是在103到107之间,但我国官方公布的数据一直在116左右,与此同时,很多学者认为我国普查数据存在偏低的可能,实际的数据可能比官方公布的数据还要高。

  出生人口性别比逐渐升高当然是多种方面造成的,其中有我国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但在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前这一思想就存在于中国社会中,而且并没有使出生人口性别比超出正常范围,所以计划生育政策是不可忽视的主要原因。尤其是我国在大部分地区的农村实行的“一孩半”生育政策使得出生人口性别比更加的失调。

  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对社会发展有着全面的影响,总的来说,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首先,出生性别比失衡可能造成了适婚年龄层的男女比例失衡,造成男性的婚姻挤压,大量的男性找不到配偶,而且这些男性大多生活在社会底层,这些男性就会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会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甚至是犯罪,比如说抢劫、嫖娼等等,对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一定程度的威胁。出生性别比失衡在不同程度上还造成了家庭功能的减弱,使家庭规避风险的能力下降。

  3.1.2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分享给亲友.

下一篇:区域养老机制与健康管理模式研究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适应新媒体的政府危机公关探究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