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新媒体环境下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研究

职场词典 zhichang.cidiancn.com

阅读: 226

  近年来政府制度得到了较好的完善,政务信息公开透明的进步也使我国人民群众对信息的把握有了较大的保障,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研究新媒体时代政府危机公关管理的硕士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查看。

  摘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和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纷繁复杂的社会面临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突出表现在各种类型的公共危机事件时常冲击我们正常的生活秩序。尤其是手机、互联网等高科技产品的出现和普及,在影响并改变传统传播媒介的同时也催生了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而新媒体语境下,社会风险和公共危机传播发生了巨大变化,考验着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与此同时,新媒体语境下,信息得以在更大范围内及时地、大量地传达到接受方,刺激了危机的发生;监管的不全面使得危机发生的概率增大;政府在危机处理过程中更容易被舆论监督。新媒体的发展对公共危机的管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面对新媒体,以政府为主体的危机管理部门应该与时俱进地转变自己的职能定位,准确的把握新媒体环境下政府、媒体与公众的关系,提升自己运用新媒体的能力,以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进行公共危机应对与管理。本文首先分析了关于公共危机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接着对新媒体及公共危机管理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接着阐述了公共危机中政府与新媒体沟通的现状,产生的原因,揭示出新媒体环境下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方面还存在监管不足、重视不够等方面的缺陷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以国外经验为借鉴,对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提出自己的建议,即要树立新媒体环境下公共危机管理意识;注重幵展新媒体环境下的公众舆论引导;完善新媒体环境下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制度和新媒体监管机制;创建新媒体技术下的公共危机预警机制;设立政府与媒体沟通的网络平台;建立专门机构并培养专业人才正确有效运用新媒体,以及提高新媒体环境下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既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又切实地为人民谋福利。

  关键词:新媒体;风险沟通;网络舆情;危机管理;政府危机公关

  第一章 导言

  1.1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以互联网站、手机、BBS、博客、微博等为代表的新媒体,经过不断的运作发展,慢慢演变为传递消息最常用的媒介。由于近年来政府制度得到了较好的完善,政务信息公幵透明的进步也使我国人民群众对信息的把握有了较大的保障,公民参与社会事件的手段也越来越多样化,而且也从完全的信息接受者转变为信息的发布者,甚至参与事件的处理、讨论,其中我们最直接的参与手段就是通过上网、短信互动等参与公共事件,这主要得益于政府的幵明以及新媒体技术的幵发。

  新媒体正是由于既具有传统媒体的功能也使得民众参与成为了可能,一旦发生公共危机事件,人们可以利用新媒体手段对社会事件进行各种个性化的交流,如果政府不能采取合理的应对策略就很有可能使危机事件进一步扩大,造成更严重后果。因此,政府应该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的特点,在危机事件发生之时妥善应对,转危为机。

  从社会发展来看,一个地区的人口、环境、资源的分配不平衡使得该地区公平和效率等矛盾日益突出,往往会引发人们的心理不平衡进而产生社会不稳定因素,与此同时各个地区因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的差异,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和深层次的问题总会不间断地发生,从而使公共危机也不断发生。

  近几年来,从全球范围来看,公共突发危机事件频发不断,对各国政府和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其中,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是近10年来发生较为典型的公共危机事件。我国近几年发生的几大公共危机事件就是代表,如2003年人人自危的非典疫情,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恐慌;2008年的5 .12泣川大地震所导致的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还有离我们最近的2012年人心惶惶的各种食品安全问题以及2013年正在发生令人闻风丧胆的H7N9禽流感病毒……这些事件的频繁发生,给我们的生存环境造成越来越大的破坏,也对政府提出越来越大的挑战,尤其是经过媒体这染以及人们的传播加工之后,影响了群众的判断导致社会民众对相关事件反应过于激烈,甚至会质疑政府的作为。为了避免这些危机事件经有心之人的这染传播造成社会动荡,政府需要对危机事件加大处理力度,尤其是要学会运用新媒体手段转危为机,为社会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1.1.2研究目的

  其一,阐述新媒体的内涵特性以及新媒体环境下危机应对的挑战。新媒体,一般也被称为数字媒体、网络媒体,以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以手机、网络交互等新兴手段为媒介来传播消息的媒介总称。新媒体不仅包括传统媒体如报纸、杂志、电视等的功能特性,还具有互动性、拓展性、及时性等新特征。在新媒体环境下,公众个人也可以成为信息的制作发布者,在这种新媒体特性的影响之下,公共危机的扩散模式也有了显着的不同,进而危机传播和应对模式也必然会随之变化。那么,新媒体究竟对公共危机的应对管理发生了怎么样的冲击呢?这便是本文的一个重要的研究目的。

  其二,新媒体环境下探讨在公共危机传播过程中政府与大众媒介之间的关系。危机管理的实质就是管理传播,因为传播才是人与人之间获取知识、信息,建立联系的纽带和桥梁。信息沟通得顺畅与否直接影响着危机管理的效率,因此在危机事件出现之时,政府要保证信息及时有效快速的传播,上下之间方能得到有效的沟通,全社会众志成城,协调互动共同抵御难关。如今,大众传播由于受众范围广、传播主体多、传达速度快等特点,被广为使用。因此,衣春翔(2010)认为大众媒介肩负着维持信息有效流通,实现其社会功能的重要使命。不可否认的是,政府扮演着社会资源的配置者、公共决策的制定者以及信息的重要发布者的角色,政府理应担负起处理公共危机事件的责任,避免因为遮丑的原因千扰信息的传播,要合理地利用大众媒体高效地处理公共事件。因此研究政府和大众媒体之间的关系,使二者相互协调是我们研究的另一目标。

  其三,提出我国地方政府在公共危机中应对新媒体的策略与建议。目前,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存在各种各样的危机,要求有完善的危机管理应对机制。但是,由于我国现代传播学和危机管理方面发展的延后性,中国在公共危机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和缺陷。因此,本文将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分析当前新媒体环境下政府公共管理的现状、总结发现不足并探究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学习借鉴外国先进成功的公共危机管理模式,找出当前新媒体环境下适应我国国情的危机管理与媒体应对方式,并提出实践性的政策建议。

  1.1.3研究意义

  1.1.3.1理论意义首先,现代社会在SARS危机后,人们意识到应对公共危机已经成为一个时代主题,危机管理成为公共管理研究的前沿课题。随着频繁的危机,我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正在经历“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政府作为公共事务经理应对危机管理,已成为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因此,研究转型时期的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应对媒体策略方面的理论对于完善我国公共管理理论体系具有深远的意义。

  其次,由于网络、新媒体技术进入中国,研究新媒体的沟通,网络舆论的研究主要是在传统理论的通信和舆论框架下,研究集中在新媒体的特点、形成和演化,形态和传播方式,新媒体舆论功能和影响、案例等,但就新媒体之间的关系、公共危机和监管问题研究较少,这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新媒体给政府的危机公关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因为第一手的信息往往都是通过手机、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进行传播的,而往往这些新媒介具有交互性强、内容丰富、载体多样化、表现方式生动灵活以及传播迅速等特点,可以毫不费力地摧毁传统媒体,占据主流地位,也迫使政府重新选择新闻发布和危机公关处理的渠道。尤其是在危机事件中传统的蒙混过关、掩盖消息、迟发布等手段也越来越不被新媒体社会所接受,任何个人都可能通过新媒体戳穿政府的请言,导致政府形象大打折扣。

  现代的新闻传播学、管理学学者越来越重视危机传播理论研究在当今社会的作用。

  危机传播和危机应对管理作为新兴的边缘学科,引入我国的时间还很短,其理论成果也很少,且大多借鉴美国现代危机传播研究理论。而要与我国国情相结合,危机传播本土化更需要大量学者进行研究并使之理论化。此外,在危机传播受新媒体的影响日益深远的今天,构建新媒体公共危机应对模式框架变得十分必要。相关学者以探讨新媒体的界定与特性为基础,结合危机传播的种种理论,开始了危机传播中的新媒体应用研究。政府方面对于公共危机的传播与应对是危机管理中社会影响力最大的一部分,在新媒体语境下如何进行公共危机的应对和处理必须纳入深化研究中,本文的研究在这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1.1.3.2现实意义通过对新媒体和公共危机的理论阐述,以及案例分析媒体和政府的关系,本文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由于我国处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阶段,社会稳定是我们进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环境因素。但是,近几年国内外频繁的危机事件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日益显现,正确处理公共危机事件是目前政府需要思考解决的重要问题。有效应对突发危机事件,给政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然而,任何危机事件,不论其对象是财产安全还是人类生命安全,都具有范围广泛、破坏性强、损失巨大、影响恶劣等特征,因此在信息化的社会中处理公共危机事件我们不能仅仅仰仗政府的力量,更应依靠媒体的传播,发动社会大众的共同参与。政府与媒体只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才能有效快速的解决危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体现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

  新媒体依靠其自身优势,如信息传递方便、快捷、信息量大、覆盖面宽、互动性强等,在社会领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快速发展提高了社会应对危机的能力,其他传统媒体在这些方面是无法与新媒体相比拟的。公共危机事件中新媒体的作用是把双刃剑。政府一旦合理充分地利用好新媒体工具与公众进行双向沟通,新媒体自然就可以成为政府的宣传手段;反之,政府面对新媒体大量的负面报道而不立即釆取果断、有效的措施,无动于衷、麻木不仁,则会伤害其形象,失去人们的信任,新媒体在此时就成了伤害政府的利器。在突发危机事件中,合理运用新体将为政府应对媒体提供有效的对策,并为树立政府形象和建设和谐社会找到一定的途径;另一方面,也为政府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赢得公众的责任和信任感,促进政府、公众和媒体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

  1.2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国外研究概况对于政治安全方面的研究,西方国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面向国家安全进行建构,有了相对完备的国家安全决策体制和危机应对机制-将危机最早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的最具有代表性的美国学者艾理森(G.Allison),他的经典着作——《决策的本质》被中国台湾学者徐立德认为是“一本危机管理的经典之作”。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ClarkFGreen Kurt D Moreland (2003)随之将危机管理由以前的政治领域延伸至商业、企业的案例分析范畴。例如埃克森公司石油泄漏事件,这也标志着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的一大进步。到了 20世纪80年代,国内外将理论与模型相结合在公共危机管理领域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霍卓莉(2011)这些机构阐述了国家安全和公共危机的内涵,也担负起危机预警、危机应对、危机执行等职责,而且一定程度上对危机管理所必须的人员、资金方面给予了支持,Steven Fink (2006)认为目的是试图探索一般规则的政府危机管理,如何通过制度安排和设计的作业水平,减少频率危机,尽可能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共利益。

  总结起来,国外在危机管理研究方面的重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从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转变。研究方向上,开始关注危机预警机制和数学模型的定量问题等关键指标,如公共危机管理研究。

  第二,在研究方法上,由过去单一孤立的政治学科转变为多学科融合。学者在实践中新加入管理学方法、社会学理论、统计学知识以及数学模型等不同学科,集众家之所长,使得研究更加严谨科学,实用性更强。

  第三,在研究领域上,由过去自然灾害领域逐渐渗透进更宽广的领域。由于恐怖激进分子的破坏活动、各类强致命髙传染疾病的出现以及社会不公平所引发的心理失衡等方面的原因,迫使西方学者将危机管理的研究领域延伸至纵深方向领域,范围进一步扩大。

  第四,在面对危机事件时要使用的技术也与时俱进。比如美国9.11后,在政府的支持下美国危机应对机构就大力增加救援方面的人力、物力以及技术投入,通过计算机技术虚拟火灾场景,从而确立相应的最快最有效的救援方案。

  至此,危机管理在西方国家至少从涉及的领域范围.上来说发展得已经比较成熟。具体来讲,他们分别对公共危机事件的概念、性质、类别、原因、产生的阶段以及应对策略进行了研究。劳伦斯?巴顿着则从危机应对方面将其进一步拓展至企业、政府的相关领域。还有一些学者的研究也很有参考价值,如迈克尔?雷吉斯特的《风险问题与危机管理》等,他们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更为开阔的视角和更丰富的经验借鉴。

  在研究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与媒体关系中,会运用到危机传播理论方面的知识。威廉?班尼特(William Bennett)提出了形象改变理论,把危机公关传播模式分为五大战略方法即否认、逃避责任、减少故意、亡羊补牢和自责。而媒体作为政府组织和公众之间的沟通桥梁,在危机管理中对政府形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罗伯特?希斯(2001)认为,危机管理最基本要解决的就是对媒体的管理。媒体管理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公众对政府组织的印象,一旦做的好就很可能淡化政府在危机管理中的失误操作,挽救政府形象,而且从经济上来讲也有利于排除压力集团的干扰。为了清晰表示媒体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地位,希斯博士画了一幅图,具体见图1-1。

  1.2.2国内研究概况我国早在古代就有了很强的危机意识,比如“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存而不忘亡,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但是,同国外的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相比,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上我国都还处在起步阶段,发展很缓慢。进入新时代,这方面的学科仍旧是一门新的学科。随着与国内外的不断交流,20世纪90年代,国外的危机管理经验引起我国学者的注意,但主要是关于企业危机管理方面的,涉及公共安全管理的很少。

  “9 · 11”事件爆发后,我国学者才真正研究公共危机管理。2003年,非典疫情席卷中国大地,学者才对公共危机管理给予了空前的重视。从此,我国对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也更加深入化。

  改革幵放后,对于公关危机的研究,国内的研究学者更加意识到其重要性,并相继编辑出版了一些相关着作,如张岩松编着的《企业公共关系危机管理》(2000)等,一场浩大的“非典”疫情让我国措手不及,从而也暴露出我们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不足和缺陷。痛定思痛,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关于公共危机研究的着作、文献、论文以及报道等相继出现,丰富了我国公共危机管理资料。

  王宏丽(2011)认为国内学者关于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形成了 “制度论”、“公共关系论”、“经验论”、“全面整合论”等六个视角。“制度论”把我国政府应对危机的不力归结为法律的不健全和危机管理机制的不健全;“公共关系论”强调用公共关系科学来解决我国发生的公共危机;“经验论”的学者提出参考国外经验教训解决国内公共危机;“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理论”指出政府机构、公众、媒体等相关力量相互结合应对各个阶段的危机,有效处理公共危机事件。

  在政府与媒体的关系研究上,我国起步较晚,但是通过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我国相关研究也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叶暗第一次提出“政府新闻学”,研究目标是帮助当代政府及官员如何与媒体沟通交流保持良好的关系,从而使媒体的社会功能得以很好地发挥。他认为,政府要主动设置“新闻议程”,从而引导媒体,与媒体保持良好的互动。

  张宁认为政府与媒体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公平、平衡的状态,一旦打破这个平衡,双方都会深受其害,而且在政府和媒体之间要秉承加强社会管理和促进社会和谐的一致性原则,在沟通中相互信任,共同协商。此外,政府应善于设置媒体议题,在熟知媒体运行特征的情况下,选择有沟通技巧的合适发言人。

  在公共危机中政府与媒体的关系这方面的论文已有了充分的证据,据调查,2001-2012年,关于公共危机事件的相关文章研究有3365篇。近些年食品安全问题爆发之后,论文数量更是急剧上升。这些文献不仅帮我们剖析了关于危机事件的理论思考、体制方面的缺陷、问责机制、以及相关法律方面的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为危机事件管理的各个环节提供了经验借鉴,帮助政府能够运用媒体、法律、行政手段妥善处理公共危机。

  总之,虽然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无论是从范围还是技术手段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进步,也不可否认政府思考问题的视角也有了提高,深度也在加强;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我国政府在公共危机事件中所表现出来的局限性和问题,经验尚欠,在处理公共危机时不够及时有效,尤其是在新媒体语境下,政府更应该提高公共危机事件处理的效率和力度。

  1.3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本文研究思路研究思路是本文的基本研究框架与构想

  1.3.2研究方法本论文在研究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文献梳理、比较分析、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研究,其中以理论分析为主,结合案例进行辅助分析。在借鉴行政管理学和新闻传播学理论的基础上,立足政府和新媒体沟通关系,然后搜集具体案例,进而分析政府在新媒体语境下面对公共危机事件处理时存在的问题,从政府、新媒体、传统媒体等角度进行对比分析,然后再从政府与新闻媒体的各自特点出发,借鉴国外经验做法,完善新媒体语境下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本文主要釆用了以下几种科学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阐述地方政府在公共突发事件中有效应对媒体时,就是参考不同文献中的解释和阐述,从而总结出对相关概念的理解。

  (二)案例分析法论文的研究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在探讨媒体传播危机事件信息中存在的不足时,通过列举近些年发生的公共危机的具体案例,认真分析了媒体在传播这些危机事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政麻在处理这些危机事件中的缺陷,防止事件恶化和事态扩大。

  (三)比较分析法首先,比较分析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内涵与传播模式方面的特征差异,分析新媒体在政府部门进行公共危机应对管理时的角色定位与功能,得出新媒体对传统的地方政府有效应对公共危机的途径与模式的冲击,总结当前我国地方政府所采取的新媒体应对途径以及不足之处。

  1.4论文创新点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为地方政府在公共危机事件中如何应对新媒体,同时研究政府和媒体之间如何更好的良性互动,最终促进在突发危机状态下,政府更有效更好地利用媒体沟通大众,为此,论文设定以下框架:

  第一,在选题上本文为突破以前的束缚,选择了比较新颖的新媒体对象,改变了只限制于传统大众媒体的形式,体现了与时俱进,符合当代发展趋势。

  第二,在内容上,避免了以往纯理论的阐述,增加了近几年相关案例,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理论更加通俗易懂,使案例具有了充分的证据。通过分析比较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差异,分析新媒体语境对传统媒体语境下的公共危机应对管理的影响与冲击,结合国外政府应对公共危机所采取的管理模式的经验和教训及我国目前现状,总结出了我国地方政府在新媒体语境下对公共危机事件的应对和管理方面的政策建议,对当前形势以及今后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第二章 新媒体与公共危机管理的相关概念及其内涵界定

  2. 1新媒体的概念界定和相关内涵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公民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新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被广大社会所逐渐接受。陈宝(2008)由于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具有非线性、速度快的特点,不良和负面信息一旦开始传播就可能在一瞬间在世界各地病毒式扩散,新媒体高效便捷的交流特点使得既有危机或者潜在危机的可控性大大降低,常常一不留神,就可能导致蝴蝶效应,使得危机全面爆发——这是对政府公共管理的一个挑战。新媒体环境下,最常见的就是人们利用身边的手机、照相机、摄影机等电子工具采集信息,再通过微博、电子邮件等手段传播信息,宣泄情绪,然后被好事者利用从而导致星星之火发展成僚原之势,进而引发群体性事件。新媒体在公共危机事件发展过程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它既可以是危机爆发的始作俑者,也可以是化解危机的关键所在,重点是看政府能否灵活运用新媒体手段转危为机。鉴于此,我们就很有必要对新媒体的概念内涵加以界定。

  2.1.1新媒体的概念界定

  新媒体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我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的层面来定义新媒体。前者是指所有应用数字技术(包含升级版的传统媒体)的媒体;徐红、吴玉如(2010)认为狭义的新媒体是在传播技术和理念上都有本质差别的媒体,现在我们通常都是运用狭义概念的新媒体来研究公共危机传播。但是,由于如今科技的进步,新媒体使用的手段也在不断扩大,在公共危机传播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也在增强。因此本文沿用广义的新媒体概念。麦克卢汉2认为:“一切技术都是媒介,一切技术都是环境”。

  鉴于各种关于新媒体的定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下新媒体的特征。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有其独特之处,这种独特之处不仅表现在由于使用新技术所带来的多媒体、及时性、方便性和可获取性,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息来源多样化。

  在传统媒体语境下,只有新闻传播专业机构才具有发布新闻消息的资格,使得新闻传播具有集中性和政治性色彩,信息来源渠道相当匮乏,普通大众只有被动地接受由专业媒体机构发布的经过处理过了的信息,信息的可靠性和可选择性得不到保障。但是在新媒体语境下,信息传播的主体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体渠道,甚至普通群众只要具有相应的新媒体媒介就可以通过手机、互联网发布信息。可以说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使得人民群众参与媒体制作的可能得以实现。多元化的传播主体突破了传统媒体形式,由报纸、杂志扩大到了网站编辑、微博用户、微信用户,使得人们获取信息的来源进一步丰富,信息量大大提高。

  第二,传播载体多元化。

  从传统的语音传播、文本传播发展到如今的电子信息传播,信息传播形式每一次质的改进都意味着新时代下传播形式的多元化。目前广为人所用的互联网传播互动平台占据着传播领域,它以实时快捷的特点,集声音、文字、视频和图片为一体,能够更为生动真实地还原事件原貌,还能够为传播者与接受者建立沟通桥梁,通过及时畅通的互动得到反馈信息,新媒体以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使得社会舆论的传播更加广泛全面。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构建技术的成熟,以手机、电脑为代表的新媒体用户数量的急剧增加,新媒体势必会成为人们宣传造势的必争之地。

  第三,传播行为的互动性和灵活性。

  新媒体传播环境的显着特征就是互动性和灵活性。相比较于传统媒体的传播行为,新媒体环境下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受众接受信息时更加具有灵活性和可选择性,而且在传播信息时互动性也得以增强,在收发信息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主动性主要是由于新媒体丰富多样的信息源,受众不再局限于消极地接受单一信息源下的信息。除此之外,受众还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工具、QQ、新闻跟帖、论坛、RSS订阅等形式积极地跟踪更新社会信息,并与广大社会群众互动沟通,对危机事件表达自己的观点建议,甚至还有可能独立形成某一信息的发布源,对信息进行处理。另外,受众接受信息具有异步性,接受者和传播者不再受到时空维度的局限,更为自由方便。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三个特点“信息来源多样化”、“传播载体多元化”、“传播行为的灵活性和互动性”作为界定新媒体的参考标准。基于此,关于新媒体范畴的分类,目前较为成熟、颇有代表性的观点阐述如下:首先就是以手机为代表的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的新兴媒体。随着移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络技术的融合,手机成了现代生活所必不可少的工具,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交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我们最常接触的新媒体。当然不可忽视的是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媒体。这类媒体的普遍运用了数字化技术,再加上联网技术使其达到了传播者与接受者有机灵活的沟通,而且内容十分丰富。互联网技术下具有代表性媒介形式表现主要是以网络为载体的网站、电视、广播等,方便了广大媒体用户下载资源和发布相关信息以及评论等,具有很好的互动性。还有一类就是将手机和互联网完美结合的新兴媒体。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方便了用户将自己的想要被人们了解的观点动态等信息以图片、文字或者语音、短片的形式上传至网络社交平台上。自此,李玲玲(2011)新媒体将触角完全延伸到人们惯常使用的媒体手段,手机和网络的完美结合使得用户信息得以及时共享,尤其是在出现危机事件时民众的知情权得到良好的保障。

  2.1.2新媒体环境的构成和特点

  新媒体最显着的特点就是集中运用了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数字电视技术等技术,这是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但是由于新媒体参与者众多,内容庞杂,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时候发布消息,这也就导致监管难度大,消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得不到保证。

  实践表明,新媒体就是综合多种媒体特点之后产生的。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技术融合和内容融合。

  殷绮(2011)所谓的融合技术主要分为融合的发布信息的工具和“三网融合”两种。

  可见,新媒体本身就是产品的通信和网络集成。所谓一体化是指内容与技术的进步,传统媒体的地位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新媒体技术,如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网络视频等,和新媒体一直在寻找机会使用现有传统媒体的独特优势,开辟了一个新形式的沟通。程传超(2008)认为报纸与网络的有机结合是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内容融合的一大亮点,二者相互结合,为传播信息开辟新的道路。现在,国内外有点知名度的报纸杂志都在互联网创立了独立网站,在第一时间更新消息,鉴于网络版报纸的及时性,许多纸质版的报纸被转型成网络版,就连《西雅图邮报》和《基督教科学蔵言报》4转型。

  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这样描述过:媒介即讯息。传播媒体的进化会推动社会的发展。

  他认为传播工具本身的发展进化在每个社会阶段中发挥的作用远大于传播内容的演进,也就是说每产生一种新媒体就会带来信息传播方式的革新,进而影响到人们认知和改造世界的程度,而且新的传播方式的发明也会大大改变(增强或淡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关系的改变也将直接衍生出新的社会类型。媒体融合使得新媒体语境得以产生,而且人们接受消息的形式也出现了多样化,新媒体的使用改变了人们参与和改造客观社会的方式和手段。

  新传媒给舆论带来最显着的变化是:新媒体语境下非线性化的消息传播使得传统媒体语境下的信息接受者的地位正逐步发生逆转,而大众传播也由“以传播者为中心”转向“以接受者为中心”的模式,这也必然会使公众在发布、监督、对待舆论的态度发生相应的改变。基于此,我们也需要采用新的应对策略来对舆论加以引导。

  2.1.3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的地位

  新媒体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中一枝独秀的地位,改变了传统的由上而下的信息流传播方向,同时由于新媒体语境下各项新兴技术的引进也使得传播过程有了较大的改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点:

  (1)信息发布者地位的淡化传统媒体环境下,信息发布者不仅掌握着信息传播过程的时机与内容,而且控制着信息流的流量和流向,进而对社会舆论起到一定的控制与引导作用。由此可以认为,传统语境下传播者是通过充当守门人的角色来发挥作用的。(蒋宏、徐剑2006)与传统媒体不同的是,新媒体的使用使得所有用户都能够利用手机或者计算机等设备以点对点或者点对面的形式向外界传达消息。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拉近了信息发布者与信息接受者之间的距离,还使二者在传播过程中得以互动沟通,使接受者变成传播者,改变了传统的以信息发布者为中心的格局。由于新媒体技术的灵活交互性,将信息传播融合在人际交互之中,而且这种交互不再受到地域、时间的限制,传播更为便捷。正是新媒体融合了多种复杂的因素,使得信息发布者的传播行为更为谨慎,他们也必须开始关注传播动机、传播责任、传播后果等方面的问题。

  (2)受众地位的改变在传统媒体环境下,受众也被称为信息接受者,体现了信息接受的消极被动性。而在新媒体语境下,信息的发布者和受众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必须熟悉和使用手机与网络。这样一来,受众与发布者就合二为一了,手机或者网络用户既可以是以传播者的身份发送消息也可以是接受者的身份来接受了解外界信息。因此,新媒体用户比传统媒体的受众更能展示新媒体环境的特点。

  总之,翟传增(2012)新媒体用户身份地位的改变主要表现在对信息的蹄选、产生、发布和接收各环节之中。具体来讲,信息选择的自主化,主要得益于新媒体数字化媒介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信息可以是数据、文字文件、图片,也可以是声音和图像,新媒体用户可以自主地根据自身的偏好和需求决定个性化的信息接受方式和内容;其次是信息生产的社会化,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可获取性大大增强,只要是新媒体用户就有可能是信息的发布者同时也是信息的接收者,而且在当今随着各种传播媒介的兴起,博客、微博、微信等传播渠道日益成为人们交流的工具,大大方便了信息的传播。再次,信息交流的双向化。蒋建国(2009)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接收者和传播者之间可以进行直接的双向交流,这样做较好地体现了人们言论表达权和监督权,也有力地冲击了传统媒体语境下信息发布权的垄断性。最后是信息流的广泛性,传播的个性化。不难理解的是,新媒体用户数量规模庞大,任何用户都可能成为信息流,使得信息流分布较为广泛,传播也由大众传播变为小众传递,这也就使得信息的传播者更加具有针对性,可以针对受众提供个性化信息流。

  (3)传播秩序的变化新媒体普遍使用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渠道和空间,进而便于开拓更开阔宽泛的传播视野,塑造更加自由开放的新闻媒体氛围,新闻参与的门滥也逐渐降低,信息传播的内容丰富,信息传播的秩序也一步步被日益庞杂的网络打乱分解。由过去我们熟知的大众传播演变为小众传播为主甚至是个人传播占据重要地位,信息传播面得以扩展,传播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剧,监管难度也日益增大。为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在纷繁复杂的媒体环境下,各媒体必须不断审视自己的角色和定位,政府也应善于利用媒体手段来应对公共危机事件,只有顺应时代的发展,抓住机遇和挑战,才能更好地应对瞬息变化的信息市场。

分享给亲友.

下一篇:M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现状与对策探究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初中英语语音教学现状分析与思考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