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中国梦的精神动力属性及作用机制

职场词典 zhichang.cidiancn.com

阅读: 168

  中国梦思想形成的直接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理论,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中国梦的精神动力属性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深刻揭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动力及其实现机制问题。这一思想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基础上,回答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靠什么样的精神动力、怎样发挥好精神动力"的问题。它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梦思想形成的直接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理论,历史依据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英勇奋斗中的历史追求和经验教训,现实依据是新世纪新阶段改革开放面临的一系列新挑战。

  中国梦具有精神动力属性。它是中国精神的统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是共产主义理想的承接,是中国利益于世界利益的融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动力。

  中国梦的提出不仅揭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动力是什么的问题,而且揭示了中国梦精神动力的实现机制。人民群众是主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路径,和平发展是外在保障。

  本文从精神动力的视角对中国梦进行研究。第一部分对中国梦和精神动力进行了概述,阐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的内涵和目标,总结了前人对于精神动力的理解,并对精神动力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明确了研究中国梦精神动力属性的意义。第二部分,探求了中国梦作为精神动力提出的理论依据、历史依据和现实依据。梳理了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精神动力思想。这些思想共同构成中国梦精神动力提出的理论依据。回顾了各个阶级为实现国家独立富强所进行的曲折探索,经历了农民阶级的"天国梦",资产阶级的"改良梦"、"共和梦",最终经过无产阶级的奋斗,实现了"新中国梦".这些梦想及奋斗历程中的经验教训是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依据。另外从三个角度分析了中国梦提出的现实依据。从世情来看,我国面对的国际发展压力增大;从国情来看,我国改革发展面临多重挑战,这就需要我们有强大精神动力去应对。第三部分,重点阐明了中国梦的精神动力属性,明确了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动力。分别从中国梦是中国精神的统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是共产主义理想的承接,是本国利益和世界利益的融合这四方面进行了阐释。第四部分,分析了发挥中国梦精神动力作用的机制。人民群众是发挥中国梦精神动力作用的主体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发挥中国梦精神动力作用的路径,和平发展是发挥中国梦精神动力作用的外在保障。

  关键词:中国梦;精神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引言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此后又对中国梦作出系统的阐发。中国梦的提出,进一步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热情,推动了改革的深化与发展。与此同时,在国内外也出现了研究中国梦的热潮。数年来,广大理论工作者围绕中国梦的提出背景、内涵、本质、实现路径、理论地位和意义等一系列问题展开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其中,如何对中国梦这一新思想进行科学的理论定位,既是一个十分重要问题,也是一个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对中国梦进行科学的理论定位,需要我们首先揭示中国梦的提出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什么问题、其本质属性是什么。也就是说,只有进行科学的定性,才能进行正确的理论定位。

  中国梦的提出,科学地回答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靠什么样的精神动力、怎样发挥好精神动力作用"的问题。深入研究中国梦的精神动力属性和作用机制,不仅有利于科学判断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意义,而且也有利于充分发挥精神动力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在社会发展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特别强调物质动力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肯定了精神动力的重要作用。恩格斯曾指出,旧唯物主义"不彻底的地方并不在于承认精神的动力,而在于不从这些动力进一步追溯到它的动因。"当前,我国正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也必须重视精神动力的推动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先进文化建设的加强,精神动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推动作用越来越突出。但我们也要看到,由于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意识和社会价值观也呈现出日益多样化的趋势,一些消极颓废的价值观、人生观在不断滋长。与此同时,少数西方国家借助于各种文化传播途径和形式也在加紧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以期达到对我国进行"西化"和"分化"的目的。

  因此,如何进一步增强精神动力的作用,应对这些国内外的新挑战,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内研究现状

  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来,我国学者对中国梦的研究主要围绕中国梦的定性、中国梦的理论主题、理论内容以及中国梦的理论地位等方面展开的。

  第一,关于中国梦的定性问题大多数学者将中国梦定性为理想或奋斗目标。刘奇葆认为,中国梦的提出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指明了中华儿女共同的奋斗目标。王树荫、温静认为,"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理想目标的升华,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的形象表述".

  李君如在《中国梦的意义、内涵及辩证逻辑》中提出,中国梦是一个用以凝聚人心、动员人民和组织队伍的奋斗目标。孟东方、王资博认为,"中国梦是可以现实的伟大梦想和崇高理想,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总依据、承载总任务、推进总布局,实现我国的现代化并使每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奋斗目标".

  有的学者将中国梦定性为精神旗帜。张晓明认为"中国梦作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旗帜,向世界传递了中国人民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实现中国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愿景不会自然而然地自动呈现出来,需要我们在中国梦精神旗帜的引领下具备各种勇气和力量去攻坚克难".

  戴红永认为,"中国梦是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伟大旗帜,成为当今中国发展进步的高昂的旋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注入了强大正能量".有个别学者将中国梦定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动力。郭莉、骆郁延认为,中国梦具有鲜明的精神动力属性,能为人们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这些精神能量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性精神力量。姚桓、孙宁中认为,就"精神"层面来讲,中国梦是全体国民为了实现国富民强的不懈努力,是一股精神能量,是在凝聚民族复兴共识的基础上获取的源源不断的意志动力。

  第二,关于中国梦的理论主题问题戴红永认为,中国梦深刻回答了"树立什么样的理想、怎样实现这一理想","树立什么样的目标、怎样实现这一目标"这一关键问题。辛鸣认为中国梦表达了"中国梦是谁的梦,要依靠谁来实现"的理论主题。中国梦之所以能引发社会广泛共鸣,原因就在于中国梦把人民幸福作为根本目标,着眼点是为了人民的幸福。他认为中国梦的实现,必须要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第三,关于中国梦的理论内容关于中国梦的本质内涵,石仲泉认为,在对中国梦的解读中,要凸显它的本质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它的本质内涵。韩庆祥指出,"理解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就要把中国梦置于国家整体发展与个人发展两个基本方面,实现国家富强,以及使每个人能各显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使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关于中国梦的主体力量,学界的认识比较一致。程美东的观点具有代表性,他认为,中国梦的主体力量就是中国人民。从整个中国近代史的历程来看,是否以人民为依靠力量决定着中国的兴衰成败。关于中国梦的实现路径。辛鸣认为,实现中国梦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道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障是实干兴邦,坚持求真务实、攻坚克难、开拓创新最终才能使梦想变成现实。荣开明认为,"中国道路为中国梦指引方向、中国精神为中国梦凝聚力量、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国梦团结奋斗".孙岩认为,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力量。

  第四,关于中国梦的理论地位中国梦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文清认为,"中国梦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指明了方向,中国梦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新境界",围绕党对发展目标与航向的最新探索,全方位解答了中国梦缘起何处、中国梦图景怎样、中国梦如何延展、中国梦何为依托等重大理论问题。林培雄、刘光明认为,"中国梦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开了新视野,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新空间".

  黄相怀认为,中国梦为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开辟了新的话语空间,拓展了新的思考视角,创造了新的内容素材,提供了新的意义承载。中国梦开创了党的执政理念新境界。韩震峰认为,"中国梦开创了党的执政理念新境界".中国梦进一步拓展了党的执政目标,深化了党的执政理念,完善了党的执政遵循,丰富了党的执政方略。

  当前对于中国梦的讨论十分热烈,对中国梦的理解大多立足本意,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但是,我们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赋予中国梦新的内涵,发掘其深层次的内涵和意义。

  1.2.2国外研究现状

  中国梦不仅引起中国学界的热议,而且在国外也备受关注。国外关于中国梦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中国梦的内涵、中国梦对世界的影响以及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关系三个方面。

  第一,关于中国梦的内涵。

  美国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会长斯蒂芬·欧伦斯认为,中国梦指的是一个更加利于人们生活的社会。经济更加繁荣,人们更加富裕,环境更加美丽,国家对市场的调控放宽,人们在经济方面拥有更多自由等。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认为中国梦应该让每一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为实现公民的梦想,政府应该为公民提供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障公民各项权利。日内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张维为认为,中国梦有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第二个维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三个维度是解决人类共同的难题。上述学者对中国梦内涵的认识角度有所不同,斯蒂芬·欧伦斯是从社会层面对中国梦的理解;约翰·奈斯比特是从个人角度对中国梦的认识;张维为是从中国梦与个人和世界的关系角度对中国梦进行的阐述。

  第二,关于中国梦对世界的影响。

  对于中国梦对世界的影响,国外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中国的强大必将促使中国走向强国必霸的道路,给周边国家的安全甚至世界的稳定发展带来威胁。他们把中国梦同中国对世界的威胁联系起来,对中国梦进行抵制和敌对。国外某些报刊特意强调中国梦为"强国梦"与"强军梦",认为中国借此同美国争夺世界霸主地位,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不稳定因素,以此散播"中国威胁论".

  另一种观点则截然相反,斯蒂芬·欧伦斯认为中国梦的着眼点和落脚点都是中国最现实的问题,中国梦的实质是解决中国国内的问题,不仅包括人民的生活,还有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谢尔盖·卢贾宁认为,中国梦会大大增强国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助于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国梦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成功的希望,也给世界上其他国家带去了力量。

  第三,关于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关系。

  很多国外学者对中国梦和美国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认为这两个梦之间都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关于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胡里奥·里奥斯认为美国梦是崇尚个人主义的,以实现个人的利益为准绳。而中国梦是一个多维度的梦,是集合了全体人民的大梦,是在满足个人价值追求之上的集体主义的梦,是一个价值理念非常丰富的概念。

  中国梦根植于历史,立足现在,通向未来,美国梦是当下每个人的成功成才。

  1.3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研究思路

  本文首先通过阐释中国梦的内涵和实现路径、精神动力的内涵和作用,为对中国梦进行精神动力定性奠定基础。然后,探究中国梦这一精神动力提出的理论依据、历史依据和现实依据。通过理论方面、历史角度和现实需要三方面的深入分析,得出结论:中国梦精神动力的提出具有历史必然性。进而,重点论证中国梦的精神动力属性。阐明中国梦是中国精神的统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是共产主义理想的承接,是本国利益和世界利益的融合。最后,探究中国梦作为精神动力发挥作用的机制。人民群众是中国梦精神动力发挥作用的主体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梦精神动力发挥作用的路径选择,和平发展是中国梦精神动力发挥作用的外在保障。

  1.3.2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系列讲话和论述为基础,通过阅读国内外有关中国梦的理论文章和着作,以新的视角对中国梦进行研究,全方位地发掘中国梦的精神动力属性。

  (2)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法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精神动力在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对中国梦的精神动力属性进行深刻分析。

  1.4创新点及不足

  1.4.1创新点

  关于中国梦的属性问题,本文提出中国梦回答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靠什么样的精神动力、怎样发挥好精神动力"的问题,它是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动力的思想,并从中国梦与中国精神、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与共产主义理想、中国梦与世界利益之间的关系的角度作出具体论证。

  以揭示和论证中国梦的精神动力属性为基础,本文初步对中国梦的理论地位做出判断,即:中国梦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基础上,回答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靠什么样的精神动力、怎样发挥好精神动力"的问题,它的提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1.4.2不足之处

  本文关于中国梦作为精神动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关系的分析还不够深入,还需要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

  2中国梦和精神动力概述

  2.1中国梦概述

  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深情阐述了"中国梦",他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2013年,他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系统阐述了中国梦的内涵和实现路径。在出访非洲时,第一次阐述了中国梦与世界梦的关系。这样就完整的阐明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指向和奋斗目标,以及当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发展的关系。中国梦成为新的历史阶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思想。中国梦的提出,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实现民族复兴的内心渴望和高涨热情,凝聚了民族共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增添了强劲动力。

  2.1.1中国梦的基本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是以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为基础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有机统一。纵向看,国家富强就是要使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的状况得到根本的改变,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建设取得重大发展,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横向看,国家富强就是要在人均经济水平方面赶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世界上占据领先地位,拥有较高的国际经济、政治、文化影响力。

  民族振兴是以共同的价值理念和目标追求为基础,民族独立,国家统一,整个中华民族充满自豪感和自信心,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创造力和生命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振兴一方面强调的是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及其维护能力;另一方面强调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和发展潜力。

  人民幸福是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富裕、更有尊严、更加美好的生活。2013年6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墨西哥参议院发表演讲时,具体提出了人民幸福的表现,即热爱生活,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国家富强是基础,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民族振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最终落脚点。

  2.1.2中国梦的目标

  中国梦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动力,它是以明确的奋斗目标为导向的。其具体内容包含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两个渐进式的阶段性目标。

  2013年,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的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梦的总目标。中华民族有过辉煌的历史,但自近代开始长期遭受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在经历了一次次的屈辱与磨难后一度走向衰落,陷于的悲惨境地。因此,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近现以来中国人民的共同追求。

  民族复兴就是要使沉沦衰落的中华民族再度兴盛起来、在次走向辉煌。近代中国,民族复兴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民族复兴的核心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中国梦的具体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分别反映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领域的目标与要求。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台阶,是阶段性目标。

  2.2精神动力概述

  2.2.1精神动力的内涵

  关于精神动力内涵,目前在学术界还没有一致的结论。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及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明确使用了精神动力的概念。并且指出:"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人的头脑中,反映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机、意志,总之,成为'理想的意图'并且以这种形态变成'理想的力量'".

  也就是说,精神动力是由人的头脑反映外界所形成的、推动人类从事活动的力量,表现为感觉、思想、动机、意志等。我国学者徐冰认为:"精神动力就是人们的精神通过人们的行动,对外界事物产生的推动作用".武汉大学教授骆郁廷将精神动力概括为,"思想、理论、信念、道德、情感、意志等精神因素对从事的一切活动及社会发展产生的精神推动力量".

  中山大学教授郝登峰认为精神动力是"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为了满足某种物质或精神需要,由主观和客观的精神激发产生的带有指向性的心理力量。"这几种关于精神动力的论述,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差别,但都肯定了精神动力的能动性这一本质。这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着作中也是有章可循的。马克思在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马克思所说的理论力量就是一种精神力量。

  当情感、意志、信仰、思想理论等精神因素内化到人的头脑之后,就会成为推动人们行为的精神动力。情感会产生情感动力,意志会产生意志动力,信仰会产生信仰动力,思想理论会产生思想理论动力等。精神动力是各种精神因素相互作用,在主体内部产生的一种整合的推动力量。

  情感动力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产生的情感,对人改造世界的活动产生的推动力量。情感动力有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之分。不同的情感对人的行动的推动力也是不一样的。情感越强烈,形成的推动力就越大。但需要指出的是,情感动力是一种感性力量,是盲目和冲动的,不能为人的实践活动提供规律性指导。只有在理性和意志的控制下,情感动力才能发挥正确的作用。

  意志动力是人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坚强意志所产生的推动力量。意志动力跟情感动力不一样,它是理性的,有目的的,根据目标来支配行动,并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美国着名的心理学家戴尔·卡耐基,在他的成功学中也提到过意志对人生成功的重要性。意志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人的长期实践和锻炼才可以形成,并且意志也有强弱之分,不坚定的意志对人的活动的推动作用小,容易造成半途而废的情况。只有拥有坚强意志的人才能取得成功。

  信仰动力是将信仰内化为人的思想所产生巨大的推动力。一个人的信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国家而言,信仰具有强大的社会功能,维系着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激励着国家和民族不断奋发向上。革命时期,有无数仁人志士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己,那是因为他们为共产主义的崇高信仰所激励。

  思想理论动力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系统化的理性认识所产生的推动动力。需要强调的是,思想理论只有被广大群众所掌握,才能变成改造世界的现实推动力。否则,即使理论本身再完善、再科学,也不会产生推动力,也就没有实际意义。

  不同性质的精神因素所产生的力量,其作用也是不同的。先进、健康的精神因素所产生的力量,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的精神因素,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我们所说的精神动力,是指由一切先进的、健康的精神因素所产生的、对个人和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力量。

  2.2.2精神动力的作用

  精神动力与人及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它能够激发个人和社会的活力,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个人的发展往往是外部环境和自身内在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外部环境只是起影响作用,起决定性作用的则是一个人自身内在的自觉的推动力,这种推动力就是人的精神动力。精神动力的推动作用,是通过激发主体内部的活力实现的。主体自身为了满足自己的发展,就会将内在的力量激活。当人的活力被激活后,人们自身就会消除精神上的压抑状态,产生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就产生了强大的精神张力。这种精神动力不仅为人们的活动提供精神动力,而且在活动的过程中,人们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都会得到提高和完善。更重要的是,人的精神动力越强大,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也就越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越高,精神动力也就越强大,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物质生产起着决定性作用,精神动力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江泽民同志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成为一个有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民族。"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每当历史处于重大紧要关头,为了完成新的艰巨的历史任务,都提出了精神动员的要求,都有与之相适应的精神动力作为内在支撑,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

  精神动力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精神动力能够激发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精神动力往往是人们内心某种理想与追求的外在化,当每一个人的理想与追求被激发出来之后,他们便会以各种方式去努力实现,从而使整个社会充满活力和创造力。二是精神动力能够增强社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某个历史阶段所形成的社会范围内的精神动力,是由社会的共同理想与追求汇集而成的,它反映了绝大多数人的意志和愿望。在共同的利益面前,各种局部的矛盾与问题会得到极大的缓解,社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因此而得到加强,整个社会克服困难、应对挑战的能力会大幅度提高。

分享给亲友.

下一篇: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企业绩效管理中绩效沟通与策略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