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浅析从两个层面培养高中生数学发散性思维

职场词典 zhichang.cidiancn.com

阅读: 200

  发散性思维,又称扩散性思维、辐射性思维、求异思维。它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

  摘要:高中数学讲究缜密的逻辑推理、精确的算术解答、完整的解题过程,更关键的是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发散性思维。基于此,本文阐述了如何培养高中生数学发散思维,以期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关键词:高中数学 培养 发散性思维

  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学生的数学学习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在学习数学上游刃有余,成绩优秀;第二种,平时学习非常刻苦,但成绩不是特别突出;第三种,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畏惧数学,成绩不理想。通过观察与分析,笔者了解到,第一种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花费的时间较少;第二种学生将大量时间用在数学学习上,忽视了其他学科的学习;第三种学生几乎不在数学学习上花费时间,做作业、听课也比较敷衍。

  实际上,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现象非常普遍。但是,从心理上分析,学生在智力方面的差别并不大,为什么会出现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的现象呢?是因为高中数学过于讲究逻辑缜密、解答精确、解题完整无误吗?是,但又不完全是。笔者认为,造成学习成绩两极分化最重要的因素在于学生是否拥有发散性思维。如学生碰到一道题目,不能明确考查的知识点,那么后面的逻辑推理、解题过程就无从谈起。

  发散性思维是指大脑在思考 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笔者认为,学生碰到一道数学题目,能第一时间判断其考查的知识点,较好地联想匹配的关系式,甚至采取多种方式解题,这就证明其形成了良好的发散性思维,也就有了学习数学的优势。

  发散性思维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需要学生在学习中有意识地加以锻炼。教师作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应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一、学生层面

  1.充分发挥想象力

  高中生的心理介于成熟与不成熟之间,没有形成固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师应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在数学学习中引导学生进行联想与想象,淡化思维定势,不迷信标准答案,对教师使用的方法要取善从优,不盲从。

  2.细心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学习数学最好的方法就是将课堂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学生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增强数学联想力,并尝试用数学知识解答生活问题。这样,不仅能优化学生的生活方式,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3.打破常规,逆向思维

  笔者为了让学生理解打破常规的意义,以唐代文学家韩愈读书的故事为例:夫子问学生:“怎样用最少的钱填满整个屋子?”有的学生说买稻草,有的学生说买树苗,夫子都没有赞同。这时,韩愈买来了一根蜡烛,烛光照亮了整间房屋……在学习数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弱化惯性思维。如在解答一道数学证明题时,如果不能从正面证明,那么学生可以尝试运用反证法解决问题。

  二、教师层面

  1.训练学生一题多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局限于教学生解题,而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掌握多种解题技巧。每一次考试后,笔者在给学生讲解试卷时,发现很多学生某道题目写对了,就不会集中注意力听教师的讲解。这时,笔者会引导学生掌握多种解题方法,并让学生勇敢地提出疑问,分享自己的解答方法,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2.勇于以生为师

  有时,教师也会碰到自己不会做的题目,而学生知道解答方法。这时,教师应勇于向学生请教,打破教师至上的固有思维,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信心。

  3.探讨解题技巧

  在解答同一道题目时,有的学生解答时间长,有的学生解答时间短,虽然他们都把问题解决了,但学习效率就有了差别。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传达效率思维,督促学生掌握解题技巧。如在探讨解题技巧的过程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有效串联各个知识点。这样,有助于学生了解知识点的纵向、横向和逆向联系,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4.鼓励多元交流

  为了开拓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沟通平台,教师可在晚自习期间,让学生将自己不懂的问题誊写在黑板上,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与思考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并评选出最优的解决方式,达到多元交流的目的,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数学科目的考查要求更加灵活,学生只有充分提高自身的发散性思维,才能为学好数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分享给亲友.

下一篇:食品工业3D打印技术运用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酒店服务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