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基于生态社会主义的生态治理困境探析

职场词典 zhichang.cidiancn.com

阅读: 151

  随着生态危机的日趋严重,人类越来越关注生态问题,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生态社会主义生态治理困境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随着全球生态危机的出现、"绿色运动"的兴起、苏东社会主义模式忽视生态问题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生态社会主义产生,其运用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生态学、系统论及未来学理论、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以一种全新的视角重新检讨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资本主义制度层面来分析生态危机的根源,主张依靠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通过"非暴力"的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绿色社会"、"生态现代化社会"、"全面发展的社会"是其对未来社会主义模式的设想。

  全面深入理解生态社会主义的演变与内涵,深层次分析我国生态治理的困境,具体认清我国生态危机现状:大气污染严重、水污染严重、水土流失加剧、濒危物种增加等;从制度层面剖析我国生态治理危机: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矛盾不断加剧、生态治理制度体系不完善、法律法规监管缺失等。

  生态社会主义对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治理具有启迪和借鉴意义。生态社会主义从消费异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生态殖民扩张角度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揭示了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源及社会主义与生态问题的关系,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借鉴生态社会主义中所提出的有关绿色发展的观点,思考其对我国生态治理模式的启示,包括生态政治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启示、生态经济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启示、生态文化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启示。

  从经济、制度、法律以及社会层面深入探析我国生态治理的路径,以期在生态社会主义视角下,把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治理融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生态社会主义;生态危机;生态治理;启示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

  工业革命以后,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世界经济飞速发展,但与此同时各种各样的生态环境问题正在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与生存,更阻碍着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大气污染严重、水污染严重、水土流失加剧、濒危物种增加、全球气候变暖等等,这些环境问题成为人类社会向前发展道路上的巨大阻力。我国同样存在不同类型的生态问题,直接威胁到人类的健康与繁衍,更与我国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相悖。

  随着生态危机的日趋严重,人类越来越关注生态问题。危机的出现迫使人类社会开始重新审视自身的发展模式,各种解决生态危机的绿色思潮应运而生。

  其中,生态社会主义运用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中的人化自然概念、新陈代谢概念,生态学、系统论、未来学理论及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分析了生态危机的成因,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生态危机的根源,虚假消费与异化消费是生态危机的主要原因,科技的资本主义使用是生态危机的重要原因,主张依靠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通过"非暴力"的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绿色经济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世界各国所追求的经济发展模式,我国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十分注重生态治理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生态文明"这一概念丰富了全球可持续发展理念。目前我国更是处在生态治理的关键阶段,应广泛吸收有关生态治理的理论与实践成果,积极全面地应对生态治理过程中的困难与挑战。

  (二)研究意义。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支撑着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目前,生态问题日益严重,人类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受到威胁,人类自身也正在谋求更科学、更绿色的发展模式。生态社会主义从资本主义制度层面挖掘生态危机的根源,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中,人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及掠夺引发了一系列生态问题。生态社会主义提出的有关绿色发展的观点及其对未来社会主义模式的设想,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对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治理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方面,自20世纪70年代生态社会主义在西方诞生以来,受到国外西方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西方涌现一大批生态主义者,生态社会主义飞速发展。美国经济学家德内拉·梅多斯等人在《增长的极限》一书中主张,人类要从思想和行动上极其重视人口问题,以此来摆脱生态危机的困境;英国学者大卫·佩珀的《生态主义:从深层生态学到社会正义》一书中描绘了生态运动中的"红色绿党"和"绿色绿党"的轮廓,研究了生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更加深入地分析了生态社会主义与生态主义之间关系的争论;美国学者詹姆斯·奥康纳的《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书中围绕着"可持续发展的资本主义是否可能"这一论断进行分析,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基于生态学的角度;美国学者约翰·贝拉米·福斯特在《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中,指出资本主义制度是现代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并指出对社会制度进行变革是解决生态危机的关键,全书全面分析了生态危机问题;加拿大着名左翼学者威廉·莱易斯在《自然的控制》一书,将哲学与生态学相结合,在此基础上解释了"控结合制自然"的概念,并分析了历史,深入探讨了其意义与联系。印度学者萨拉·萨卡在《生态社会主义还是生态资本主义》一书中指出,解决生态危机需要的不是一个局部调整的"生态资本主义",它并不能提供解决环境破坏和社会非正义的方案,实际上的需要的是一种与优秀社会主义传统有着某种历史继承性的、新型的生态社会主义;总的来说,西方学者从不同角度的理解并分析了生态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未来发展前景,但是有些学者的观点难免会出现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另一方面则是这些年来我国学者对生态社会主义进行的研究。国内学者于改革开放初期对生态社会主义开始进行研究,近年来,随着生态问题的加剧,我国对生态社会主义研究的文章着作明显增多。代表性的有:郇庆治的《绿色乌托邦:生态社会主义的社会哲学》,作者在该书中论述了生态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过程,并且归纳和总结了生态社会主义主要的理论观点;陈学明的《生态社会主义》对西方生态社会主义者的主要代表作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与评价;解保军的《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哲学疑云:"红"与"绿"结合的理论先声》一文强调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并对其中所包括的现代生态哲学思想进行了分析,从理论层面提供了正确解决当代环境问题的方法;段忠桥所着的《当代国外社会思潮》一书论述了新自由主义、生态社会主义等一系列社会思潮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比较客观的述评。另外,由郇庆治参与主编的论文集《重建现代文明的根基──生态社会主义研究》对国内学者在当代生态社会主义理论方面、实践方面等的重要议题进行了汇总。总之,国内学者对生态社会主义的研究仍然处于初步研究阶段,研究视角较窄,仅停留在内容和特征的总结层面。对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治理困境及生态治理路径探析的研究比较欠缺,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制度设计的实践价值不够。生态社会主义理论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阶段,还需要更多学者结合我国国情不断的深入研究国外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价值及实践价值,为我国生态治理做出理论贡献和实践贡献。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基本思路。

  本论文在生态社会主义视角下,从生态危机和治理危机两方面对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治理的困境进行研究,分析生态社会主义对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治理的启示,包括生态政治理论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启示、生态经济理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启示、生态文化理论对社会主义文化的启示。从经济、制度、法律及社会等视角探寻我国生态治理的路径,包括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完善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治理制度、完善生态治理法律体系、鼓励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等。

  2.研究方法。

  本论文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历史唯物史观、辩证的唯物论、唯物的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较为详细地阐述了生态社会主义的演变与内涵,一切从我国国情出发,从生态危机和治理危机分析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治理的困境,分析生态社会主义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治理的启示,努力探寻我国生态治理的路径。在论述过程中,灵活有效地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实证和规范研究法等,力图通过探寻生态社会主义理论的当代价值,为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治理问题提出既具有理论性又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五)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1.重点。

  本论文在生态社会主义视角下,较为详细地论述了生态社会主义的演变与内涵,重点分析了生态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和基本主张,并从我国实际国情出发研究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治理的困境。面对我国生态治理存在生态危机和治理危机,结合生态社会主义找到合理有效的解决途径、发掘生态社会主义对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治理的启示成为了研究的重中之重,这便是选题的重点所在。

  2.难点。

  以往的研究大多数是侧重于对生态社会主义和我国生态治理进行分别的研究,结合生态社会主义对我国生态治理进行研究的比较少,而且在我国现代生态治理路径探寻方面,更没有切实可行的方案。本论文研究的难点在于更加深入研究生态社会主义对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治理的启示。

  3.创新之处。

  本论文在选题上充分体现了当前社会的热点话题,对生态社会主义的演变和基本主张的阐述比较全面深入,更重要的是本文将生态社会主义与我国生态治理结合起来,全面发掘我国在生态治理面临的困境,详细阐述生态社会主义对我国生态治理的启示,并全面分析了我国生态治理的路径。

  二、生态社会主义的演变与内涵

  (一)生态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1.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出现。

  1952年12月,伦敦发生严重的空气污染事件,虽然这是英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公害事件,但由于伦敦在此之前也曾发生过几次类似的事件,因此当时并未引起英国政府的重视。而在此次事件发生过后的数周时间里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无不让世界为之震惊。根据英国政府的报告,此次污染事件估计造成一万两千人死亡,其中包括四千多名早产儿死亡,约有十万人因此患上呼吸道疾病。此次污染事件后来被称为"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伦敦也由此有了新名称--雾都。

  英国是最早开始工业革命的地方。科学技术水平也紧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有了很大的提升,在这之后,传统手工生产开始被大机器生产所代替。生产手段的变化带来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和使用,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此开始对自然资源过度开采、对自然严重破坏。不仅是生产所需原料的开采给自然带来巨大压力,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对自然造成的破坏更为巨大,因此才会发生像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的生态危机。危机并没有限制在英国,只是由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发生时间比较早,所以危机产生的事件也比较早。

  紧跟工业革命在世界范围内的推进,类似于伦敦烟雾事件的生态危机越演越烈,开始在世界范围内频繁出现,而造成世界性生态危机加速出啊闲的原因还有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的推进。

  生态危机的本质是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生态系统在工业革命发生之前一直处于相对稳定并且平衡的状态,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物种之间、生物物种与环境之间一直是高度适应的关系。虽然生态平衡会不时受到干扰,但都处于可自我调节的范围内,随着人类的发展壮大,对生态的干扰不断超出生态自我调节与修复的能力限度。目前,平均每天有70个物种从地球上永远消失,每年有1600万公顷的森林变成了荒地甚至是沙漠,到2025年,全世界每三个人中就有两个人因水资源短缺而无法正常生活。

  人类对生态平衡的破坏最终会给人类带来惨痛的教训,就像伦敦烟雾事件,还有日本的水俣病事件:因为有毒废水的肆意排放,不仅给当地人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摧残,还使整个地区丧失了生命活力。还有更早一些的美国黑色风暴事件,持续的农业扩张带来的后果是非常恐怖的:近一千万亩农田被摧毁、大批居民由于失去土地而被迫背井离乡、寄人篱下。

  世界性生态危机的出现,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人类在面对惨痛教训的同时也开始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各国政府相应出台了一些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如在历经了伦敦烟雾事件之后如英国当局出台多项燃料使用规定并制订限制工厂排烟的规定,如"大气净化法"和"伦敦城法".世界性生态危机的泛起给各个国家的公害运动和环境保护运动的开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2."绿色运动"的兴起。

  "绿色运动"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包括很多内容,是在世界范围内多项运动的统称,这些运动大部分是生态保护运动。"绿色运动"的成员是世界各地的绿党及一些具有相同目标的非政府组织,"绿色运动"的主要目标是通过社会改革来解决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滥用自然资源的问题。

  "绿色运动"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绿党的建立并发挥作用。1972年3月,塔斯马尼亚团结组织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绿党成立于澳大利亚,1972年5月,在新西兰惠灵顿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全国性的绿党--价值党。随后,欧洲的瑞士和英国也相继出现了绿党。德国绿党虽然成立时间比较晚,在70年代晚期,但是它是世界上第一个比较成功的绿党,因此在全世界的绿党中也是最着名的。

  德国绿党提出的绿党四大支柱:环境保护、公正、草根民主、和平也被其它国家的绿党写入党章,成为绿党的主要特征之一。

  在这一时期,世界各国的绿党主要通过参加竞选并赢得选举胜利来影响国家法律的制定从而达到他们的政治目标。虽然他们并不反对使用暴力,但是他们更加提倡通过和平、非暴力的手段来达成目标。绿党主张将公共财富与私人企业彻底分开,反对对私人企业进行资助,他们认为增加企业能源和原材料的成本可以迫使企业在研发更加高效的能源和寻找更有效的生产方式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

  非政府组织是"绿色运动"中另一个重要成员,此中的代表是绿色和平组织。

  在1971年,加拿大出现了绿色和平组织,它是一个非政府组织而且是国际性的。

  绿色和平组织专门从事环保工作,该组织把保护地球环境及其各种生物的安全及持续性发展作为其使命,并且为其使命采取各种积极行动。

  绿色和平组织起初是为了反对地下核试验而成立的。在组织成立初期,成功迫使美国推迟了第二次地下核试验,并且迫使法国停止大气核试验。其后绿色和平组织又倡议了"拯救鲸鱼"运动。1975年,绿色和平组织拍摄了苏联捕鲸船捕鲸时的画面,在全世界范围播放,这次事件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促成了国际捕鲸委员会议的召开。

  70年代的"绿色运动"使生态保护具有了政治意义,并在全球范围内采取了实际行动。

  3.生态问题在苏东社会主义模式下被忽视。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从总体上讲,其基本特征是过度集权。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虽然在某些方面给当时的苏联带来了一定的积极影响,特别是在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方面,但是随着权利的不断集中,也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尤其是个人崇拜的加剧导致的大清洗运动。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不论是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严重忽视了生态问题,甚至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

  经济方面,1925年12月,苏共(布)召开了"十四大".苏共"十四大"上最重要的决议就是确定了要把苏联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国家,在这之前的苏联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机器和设备主要依靠进口,随着"十四大"的召开,苏联的经济中心完全转移到工业建设上来。从1928年开始,苏联开始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为了实现以重工业为中心,苏联一共进行了三个五年计划,一直到卫国战争中断了苏联的五年计划进程,那时苏联已经具备了相对齐全的工业体系。到1937年,在工业总产值方面,苏联已经跃居到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地位。由于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行政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的高度集权模式,使其工业化迅猛发展,但是当工业化发展成为苏联的唯一目标时,片面发展重工业却造成苏联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严重忽视生态问题。苏联的工业化进程主要是以粗放型发展为主,通过大量消耗自然资源来换取经济的增长。苏联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时候,像钢铁、石油]水泥、天然气等主要工业产品的生产已经大大超过美国,但是苏联每产生1卢布国民收入耗损的电却比美国多20%,相对应的生产相同的钢要多损耗90%,恶劣的环境造成的医疗卫生花费高达1900亿卢布,占据了国民生产总值的11%左右。

  在政治方面,苏联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也是造成苏联严重生态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政治高度集权衍生出严重的个人崇拜。有很多具有生态学倾向的苏维埃领导层和科学界人士曾在苏联开始大规模发展工业化的初期对苏联的工业化模式持反对意见,如布哈林和生态学者瓦维洛夫等,他们指出片面发展重工业可能造成的生态问题,但是大多数有生态思想的社会主义者都在因个人崇拜盛行而引发的大清洗运动中遭到迫害。

  苏联政治体制的弊端造成政府部门只重短期利益、小范围利益。苏联对领导干部的考核评审制度使得各部门都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忽略了国家的长远利益,不计环境后果,兴起了一批急功近利、严重影响生态的自然改造项目。研究机构的设计人员为了拿到基于项目设计的大量研究经费,置可能的生态风险于不顾,甚至连"生态鉴定"也受到其既得利益者的干扰,政治上的过度集权也导致了环境信息的隐瞒。苏联的主流意识形态宣传一直强调苏联的经济建设完全避免了资本主义对生态的严重破坏,如1983年出版的《苏联经济:成就、问题、前景》一书中明确讲到"苏联完全摆脱了生态危机",造成公众根本不了解苏联生态环境的整体状况,直到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公众才突然意识到生态问题的严重性。

  4.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是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具体表现。一方面代表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能力得以提升,同时也表明人类的消费需求的增长;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使人类认识到改善人与自然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科学技术不断地发展与进步,与此同时人类的生产手段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农业方面,从前大量的不适合耕种的森林、湿地等被开发,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等事件严重破坏了地表面貌,随之而来的是沙漠扩大、水土流失、沙尘暴等灾害。如美国的"黑色风暴"事件:数十年的农业扩张,对表土的深度开垦破坏了原本的天然草场,导致出现规模巨大的沙尘天气。同时农业的扩张带来的结果是粮食的产量大幅增加,也使得土地上能够养活的人口数量大量增长,降低了环境承载力。目前世界人口数量已经超过70亿,人口的大量增长带来的是对自然资源需求的大量增加,这对于生态环境来说是一个恶性循环。

  在科技水平非常低的时代,人类需要努力同自然界斗争,以获取生存所需的自然资源,那时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小,人类与自然大体上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由于科技的发展,人类不断尝试控制自然,人类的自我发展给自然带来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已经超出了自然的承受能力。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类获取自然资源的方式,大大刺激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需求,表现最为明显的是工业的发展。在农业社会,人类需求的自然资源主要来自地表,但是到了工业社会,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范围扩张了,人类开始挖掘地下矿藏,尤其是煤炭和石油的大量使用,在开采过程中破坏了生态环境,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污染。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带来的却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攫取和对生态环境的严重毁坏。

  但是,在另一方面,随着生态危机的频繁出现,人类开始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重新评估人类开发自然资源的方式,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类意识到应当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非常重视环境的治理,并且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尽力减少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工业发展初期,人类取得自然资源的方式是粗放型的,大量而不加节制的开采和使用,使得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还排放了大量的污染性废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越来越重视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尽量减少浪费,投入新的循环利用技术,经济发展向集约型转变。

  不可否认的是,虽然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从某些方面来说,造成了自然资源的破坏,引发了很多生态环境问题,但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使人类增强了生态保护的观念,为生态保护提供更多的解决办法。

  (二)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

  1.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

  (1)马克思的人化自然概念。

  马克思的人化自然,指的就是有人类参与并同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密切相连的自然。和人化自然相对的自在自然,它不涉及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也可能是人类出现之前的自然。马克思在人化自然中指出,"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人类也仅仅因为自然对于人类的有用性而认识自然,甚至包括对自然的保护也都是基于自然对人类的有用性这一属性。"以前的一切社会阶段都只表现为人类的地方性发展和对自然的崇拜。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然界才不过是人的对象,不过是有用物;它不再被认为是自为的力量;而对自然界的独立规律的理论认识本身不过表现为狡猾,其目的是使自然界(不管是作为消费品,还是作为生产资料)服从于人的需要。"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点虽然肯定了人类的主体性和自然环境对人类的有用性,但是马克思极力反对资本基于自身扩张的需求而对自然资源进行的攫取和破坏。"资本主义生产使它汇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来越占优势,这样一来,它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交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的进步,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一直都是马克思所追求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虽然具有主体地位,自然环境对于人类来说具有有用性,但是人类与自然环境是一个密切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包括在自然环境中,人类无法脱离自然环境而存活,马克思反对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而妄想控制自然,无视自然规律,对自然资源进行攫取和破坏的行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因此,应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统一。

  (2)马克思的新陈代谢概念。

  马克思开创性地运用新陈代谢这一生物学概念,解释了本应和谐统一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为什么出现了生态危机问题。"新陈代谢"或者"物质变换"是中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的用词,新陈代谢是马克思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具体化。马克思用新陈代谢的观点揭示了资本主义对自然的破坏。"大土地所有制使农业人口减少到不断下降的最低限度,而在他们的对面,则造成不断增长的拥挤在大城市中的工业人口。由此产生了各种田间,这些条件在社会的以及由生活的自然规律决定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中造成了一个无法弥补的裂缝,于是就造成了地力的浪费,并且这种浪费通过商业而远及国外。""大工业和按工业方式经营的大农业一起发挥作用。如果说他们原来的区别在于前者更多的滥用和破坏劳动力,即人类的自然力,而后者更直接地滥用和破坏土地的自然力。"因此,"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的进步,而是掠夺土地的技巧的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马克思指出,新陈代谢关系之所以能正常推进,其动力和载体是劳动。"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马克思指出了造成新陈代谢断裂的基础原因,这种原因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的财富即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它的增长的规模和能力越大,产业后备军也就越大……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资本主义生产在破坏这种物质变换的纯粹自发形成的状况的同时,又强制地把这种物质变换作为调节社会生产规律。"因此,资本主义的社会性质问题引发新陈代谢的断裂,从而引发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危机。

分享给亲友.

下一篇:探析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有效途径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企业重组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应用研究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